打開“自由運動場”APP,一身運動裝扮的李健開始在跑步機上跟著網上課程練習……5月25日,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開幕的2018年中國國際體育用品博覽會上,除了傳統的勁歌熱舞,記者看到更多的是“掃碼體驗”,以及像Keep這樣的互聯網企業、“金域醫學”這類專注臨床檢測的“第三方醫學檢測機構”也參與到體育用品業的傳統盛會中。
現象一:互聯網企業線下忙耕耘
李健,今年32歲,來自上海,現在網上經銷體育用品器材,是一位喜好跑步的健身達人。“因為我手機上有Keep這款應用,他們推出K1跑步機,當然有興趣了解。什么讓我感興趣?當然是網上的‘跑步課程’。”
以健身應用軟件起家的Keep開發了首款智能跑步機K1,“截至去年12月,我們在‘運動健身類APP用戶滲透率排行榜’上一直高居榜首。注冊用戶1.3億人,月活躍用戶3000萬,從中獲取累積9億多條數據,恰是我們開發產品的基礎,也是優勢所在。”Keep運動產品事業部副總裁王亮說。
今年3月K1在京東首發,首家實體店“Keepland(健身空間)”同時在北京華貿中心開業……線下的這一系列行動直指擁有龐大人口的室內健身、室外跑步人群。
企望掘進這一市場的不止有Keep這家。同樣由運動軟件開發起家的杭州樂刻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在拓展健身房市場的速度相當驚人。成立不到三年,已將每家300平方米的“小型健身房模式”推廣到北京、上海等8個城市,全國累計建有350家門店,預計到2018年增長到1000家……互聯網企業線下忙耕耘,已成為中國體育產業發展的新業態,銳不可當。
現象二:跨界融合成趨勢
“我們是第一次來參加體博會。”大健康概念、體醫結合……讓這些年的體博會出現了許多新面孔,惠斯安普就是其中一家。
這家專注于生物醫學領域醫療設備及系統的設計、開發、生產及銷售的企業,首次參加體博會帶來了PMA針對專業運動員的“微循環修復系統”與HRA針對全民健身、“體醫融合”的“健康風險評估系統”兩大設備。
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定下明確目標:到2020年,我國健康服務業總規模超8萬億元,到2030年達16萬億元。健康管理預防為主、關口前移,無疑為體醫融合創造了更廣闊的空間。
專注于臨床檢測的第三方醫學檢測機構、上市企業“金域醫學”此次帶來了基因檢測的測序儀,“私人專屬的一站式精準方案,從此改寫你的運動之路”的碩大字體,配上俊男靚女的魔鬼身材照片,很有沖擊感與誘惑力。
“常州體育健康產業園去年9月開園,不同于傳統的產業園區,我們不做制造,而是以設計為切入點,帶動產品孵化、展示、營銷,做好體育與教育、與人工智能、與互聯網的跨界融合。”參展的企業代表、常州同天實業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鄂東告訴記者,首批入住的企業里就包括有工業設計公司、高校研發機構、運動康復中心。
體育+醫療、體育+旅游、體育+教育……多領域的跨界融合已是大勢所趨。
現象三: 新興產品仍有成長空間
“老板,有光電心率運動手表嗎?”一位小伙問運動休閑展區里的“松路”負責人陳巍。來自深圳的這家企業專門從事運動系列手表的研發與生產,“光電心率手表、鐵人三項手表、登山手表、釣魚潛水手表,我們都有。2013年國內就有這類產品,但增長迅猛還是這兩年。”陳巍說。
無疑這與路跑、騎行、登山為代表的戶外運動持續升溫,帶動運動裝備消費火爆有關。根據《2017中國體育發展消費報告》統計顯示,2017年國內路跑賽事參賽規模接近500萬人次,經常參加山地戶外人口超過6000萬人次。
跑鞋與運動手表已成為路跑一族的標配。“過去跑步都用心率帶,勒得慌,現在想買塊帶光電的,省事、舒服。”小伙子這樣說。
自2014年開始,以智能手表為代表的穿戴設備成為運動健康類市場的新寵。起伏沉浮,像生產運動手環的Nike FuelBand、Fitbit、Jawbone up陷入困頓,但運動手表、智能服裝仍增長可期。“突破了瓶頸,或許就會轉入發展的快車道。”一位業內人士這樣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