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財經要聞 >

中國金融深度開放釋放第三波改革紅利

今天,中國把擴大金融服務業的對外開放作為經濟發展和參與全球分工的重要杠桿。中國向國際投資者提供了更多的財富配置機會。無論市場準入的大幅度放寬,還是投資環境的不斷改善,均顯示已深度融入國際市場的中國金融業,既致力于以更高層次的開放提升國際競爭力,又以廣闊的市場空間和持續擴大的服務需求向國內外參與主體釋放改革與發展紅利。中國金融國際化將力爭在本世紀中葉真正完成,如此,那將是我國改革開放第三個長波紅利的對外釋放。

在改革開放迎來40周年之際,中國陸續兌現的金融開放承諾得到了國際有實力市場主體的積極回應。

自4月28日中國證監會正式發布《外商投資證券公司管理辦法》發布以來,不到兩周,即有瑞銀證券、野村控股和摩根大通等三大國際投行向中國證監會提交了申請材料,申請控股合資券商。5月15日,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公司(MSCI)官方發布首批納入MSCI指數的A股名單,234只A股被納入MSCI指數體系,本次納入股票占比2.5%,后續MSCI將會提升納入比例至5%。相關調整結果將在5月31日收盤后實施,6月1日正式生效。這預示著實力雄厚的全球機構投資者正向滬深股市發出更為積極的買入信號,而主要追蹤QFII的EPFR離岸中國股票基金不到半年已吸引超過80億美元資金凈流入。更早些時候,彭博宣布從2019年4月起分20個月將中國國債和政策性銀行債券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中國債券將成為繼美元、歐元、日元之后的第四大計價貨幣債券。這昭告世界,中國資本市場新一輪投資窗口業已來臨。

另一方面,在上海,相關管理服務部門近日擬定了在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金融市場深化對外開放,拓展自貿區自由貿易(FT)賬戶的功能和使用范圍,放開銀行卡清算機構和非銀行支付機構市場準入,放寬外資金融服務公司開展信用評級服務的限制等六大舉措。上海將支持外資銀行同時設立分行和子行,支持商業銀行設立不設外資持股比例上限的金融資產投資公司和理財公司,支持外資銀行開展代理發行、代理兌付,支持外資經營保險代理和公估業務,支持設立外資控股人身險公司,爭取年內開通“滬倫通”,進一步擴大熊貓債規模。上述每一項,都針對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所需破解的急迫命題,顯示肩負國家使命的上海,正以十二分的緊迫感加快補齊短板。

梳理今年以來陸續推出的金融開放舉措,主要集中在業務放開、機構放開、市場放開三個方面,且在相關政策出臺后隨即產生“化學反應”,顯示外資對中國開放金融市場的紅利預期相當樂觀。今年一季度,人民幣跨境收付金額達到了3.15萬億元,同比增長87.5%。人民幣連續7年穩居我國跨境收付第二大貨幣。截至3月末,有超過34.9萬家企業和386家銀行開展人民幣跨境業務,全球有137個國家(地區)的境外銀行在境內開立了5028個同業往來賬戶。而從中國金融發展的內生性邏輯來看,無論銀行、證券與保險業的國際化,還是人民幣國際化以及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均離不開國際主導型金融資本的深度參與。因為金融國際化,主要體現在交易市場、交易主體和交易制度的國際化。從中長期來看,基于金融發展和國際化所形成的金融制度文化,既有國家和地區特色,也不乏國際普適性。而從交易市場的國際化和交易主體的國際化來看,我國近期推出的原油期貨、鐵礦石期貨,均十分重視國際市場導向與引入全球產業客戶與機構投資者。至于交易制度的國際化,我國也在通過搭建國內外市場交易接口,并適當借鑒發達經濟體的制度經驗,逐步加以改進。

金融并不創造剩余價值,其作為基于定價與交易規則的財富分配轉換器,是現代市場經濟體的血液。21世紀的金融,既表現為銀行、證券、保險、債券和貨幣的體系化存在與永不休眠的交易行為,更是對一國產出、貿易、科技、創意、機制設計乃至國際協調力與領導力的全面萃取。換句話說,現代金融是基于強大的制造業、全球貿易價值鏈和資本的資產定價權的有效整合。

我國已成為全球制造業大國、貿易大國和金融大國。世人普遍認為,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最重要受益者之一。隨著中國初步完成工業化,并致力于建設產業與資本強國,中國向國際市場釋放的紅利,就不僅限于一般的市場機會分享,更有質優價適的體系化產品,還有人民幣國際化帶來的巨大紅利。而目前已有國家將此視為21世紀上半葉全球貨幣格局變遷的最大紅利。

從1978年到2000年,中國市場向國際投資者提供的主要是基于合資和獨資帶來的商機及長期處于短缺狀態的市場供給,這是中國改革開放向國際市場釋放的第一波紅利。自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WTO)至2016年的15年間,我國不僅向國際投資者繼續提供實體產業的投資機會,還有基于貿易價值鏈延伸的投資機會,以及隨著金融市場漸次開放而帶來的各種收益,這是中國改革開放向國際市場釋放的第二波紅利。如今,中國把擴大金融服務業的對外開放作為經濟發展和參與全球分工的重要杠桿,中國正向國際投資者提供更多的財富配置機會。隨著中國正朝全球最具投資價值市場的方向發展,這波紅利將是天量的。

當下,中國境內1.8萬億美元的外資每年創造的利潤即以千億美元計,但國際金融資本更為期待的是中國逐步成為全球財富中心所帶來的巨大市場機會。A股加入MSCI(明晟)俱樂部,不僅將觸發針對數百家A股公司的上百億美元的被動資金配置,更廣泛的意義在于,占全球股票市值約10%的滬深股市,不再是相對封閉的內循環投資格局,而將向國際機構投資者展現出持續的投資價值。至于人民幣國際化和“一帶一路”建設之于國際參與者的紅利,遠景不會低于中國加入WTO所釋放的規模;而備受期待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既與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息息相關,又取決于上海在金融市場體系建設、營商環境和金融氣質養成方面的進展。

無論市場準入的大幅度放寬,還是投資環境的不斷改善,均顯示已深度融入國際市場的中國金融業,既致力于以更高層次的開放提升國際競爭力,又以廣闊的市場空間和持續擴大的服務需求向國內外參與主體釋放改革與發展紅利。中國金融國際化將力爭在本世紀中葉真正完成,如此,那將是我國改革開放第三個長波紅利的對外釋放。

最新動態
相關文章
固投增速筑底 各項經濟指標將繼續好轉
我們大聲呼喊:新經濟你在哪里呢 市場...
京城房貸利率17個月5次上調 銀行仍然喊...
2018年內樓市調控逾120次 住建部盯緊“...
1-4月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進出口2....
差價三倍賠償 飛豬首家出招規范機票退改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