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堅(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在距今三千五六百年以前的新疆,應該以農業為主兼營畜牧業,而之后隨著氣候的逐漸變冷,畜牧業開始發展起來,而距今三千六百年左右則是重要的農牧業轉換期。呼斯塔遺址的發現,就是很好的例證。它的發現,說明了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轉換過程。對這方面的研究,我們還應該將視野放大到內蒙古、俄羅斯及中亞地區,從更加廣闊的視野來研究這個發展過程。
從目前遺址的發掘情況來看,專家學科門類齊全,除了包括田野考古本身,還涉及聚落形態的研究、建筑結構的探索、植物考古、動物考古、考古學區系類型的探索、科技測繪手段的全面應用等方面。這為我們開展聚落遺址考古開辟了新的工作方法與思路。
呼斯塔遺址是目前在西天山發現和發掘的規模最大,級別相對較高,擁有聚落圍墻和大型石構建筑群落以及南北哨所這樣軍事防御體系的青銅時代典型聚落遺存。
大型遺址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所以對遺址的保護規劃應該及早動手,管理部門應該制定好遺址保護規劃,考古部門也應該積極介入其中。
最后我想說的是,新一代的考古學家不僅需要做好考古發掘和研究,而且還應該構建自身的學科理論體系。我們要有文化自信與自覺,要擺脫考古界多年來沿襲國外理論的老路,要走一條適合中國特色的考古之路,創建出適合中國國情的考古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