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新聞 > 文化 >

網劇臺劇博弈 市場說了算

網絡劇和電視劇沒有故事內容上的本質區別,差異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即播出形式不同。此原理,和人們對純文學和通俗文學的判斷有異曲同工之妙。

近日,《延禧攻略》和《如懿傳》先后在視頻網站播出,點擊量不低。有評論說,《延禧攻略》適合網絡劇風格,《如懿傳》則更像臺劇,應在電視臺亮相。網絡劇和臺劇,究竟區別何在?這恐怕要從網絡劇的源頭說起。

網絡劇之所以出現,技術變遷使然。正如臺劇來自于電視的發明,網絡劇得益于互聯網的橫空出世。同為技術創新,互聯網顯然更為先進,基因里繼承了電視的傳統,還天生自帶多種功能,譬如信息即時反饋、不受地域性限制、傳播形式便捷等。這些特質,顯而易見,不容贅言。不過,我們需要關注的,是其另一個特點。

相信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直覺:和電視劇相比,網絡劇的傳播形式容易讓消費者陷入一味求“快”的心靈黑洞。遙想當年,一家老小晚飯后坐于電視機前,一包瓜子一盤花生幾杯淡茶,慢悠悠地欣賞電視劇,很舒服,很放松。《亮劍》《潛伏》《金婚》等電視劇之所以膾炙人口,除了內容本身優質,一定程度上離不開受眾觀劇狀態。而同樣的電視劇移植至互聯網,暫不論故事好壞,觀劇狀態首先會發生巨大變化。受眾容易失去之前的悠閑、從容和含英咀華般的自我觀照,觀劇形式也變得窄狹。很難想象三口之家能長期共同面對一臺式電腦或手機津津有味地觀劇。互聯網某種程度上淡化了人與人之間的親密度,更趨向于培養獨處一室的個體欣賞者。

基于此,不妨設定一假說:網絡劇和臺劇在故事內容上應存在巨大分野。網絡劇節奏更快,條線更多,主題更多元,想象更大膽;臺劇更偏傳統,立意更正,框架性更強。倘若位置錯放,消費者會立刻用腳投票,冷酷而精準。按照這一假說,如果符合網絡風格的劇放于電視臺,收視率應明顯下降;契合傳統電視風格的劇播于互聯網,點擊率應不會太高。然而,假說是否正確呢?

市場檢驗表明,很多臺劇在網絡播出點擊率依舊很高;盡管目前還少有網絡劇在電視臺播出事例,但結果也未必就如很多人判斷的那樣會不盡如人意。實際操作經驗也證明,當前的影視制作者和投資人并不能精確而嚴密地區分網劇和臺劇的差異。他們在做前期消費者市場調查問卷時,很難通過絕對精準的問題設計,判斷出一部即將投資的劇究竟適合電視臺還是互聯網。這其中,有問卷設計本身主觀意識過強的緣故,也和影視劇本身的天然邏輯缺陷有關。影視產品設計,會過于依賴“人”的主體性和刻板印象,幾乎不可能做到科學般嚴謹,更不會有穩如磐石般的結構化搭建。

一個故事,可以所有人公認都很精彩,但它到底是做成網劇好還是電視劇更棒,恐怕更多地是來自于評論者甚至很多業內人士的主觀臆想。影視劇是商品,考量其效果時,往往應從經濟利益角度出發,個中復雜非只言片語能概述。我們常常聽到很多影視公司策劃說,“這個故事梗概似乎更適合網劇”“這故事是電視劇,不是網劇”,也的確有大量劇本是按照這些判斷加工出來的;也有業內人士會對各劇種消費群體持不同意見,認為觀看網絡劇的主要以“85后”“90后”“00后”為主,電視劇受眾則是“60后”“70后”以及部分“85前”,認為還是應嚴格按照播出平臺區分故事內容。可明白人都清楚,業內人士未必就是專業人士,他們也分三六九等。他們會左右消費者,更會攀附消費者。他們很難時刻保持理性。這,無疑是個有趣的悖論。

可見,上述假說無法成立。至少,在目前市場上,網絡劇和電視劇沒有故事內容上的本質區別,差異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即播出形式不同。此原理,和人們對純文學和通俗文學的判斷有異曲同工之妙。很多人認為金庸的武俠小說是通俗文學,可金庸本人一直堅持自己寫的是純文學作品。這其中的精妙,正如前文分析所言,是投資者、制作者、消費者以及文藝評論家們默契的合力,是市場運作的結果。

最新動態
相關文章
白象默默作出貢獻被扒出 網友:我們一...
白象食品出圈了 為有社會責任感的國貨...
給力!南京城墻博物館成為中國首個ICOFO...
橫店發放千萬消費券促影視業復蘇 20余...
風動花開 “二十四番花信風”有何講究?
不能只靠情懷“裸泳”!實體書店“八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