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新聞 > 文化 >

《現代漢語詞典》App即將上線 互聯網時代還需要辭書嗎?

這幾天,當《現代漢語詞典》App即將上線的消息傳來,沒有人感到驚喜,倒是有人覺得它數字化的步子有些慢——如今,網上有那么多的詞典、百科,習慣于網絡檢索的人們,對于紙本辭書甚至已經有些陌生了。相比于其他紙質圖書,辭書的數字化、網絡化顯得更為迫切。

辭書的“互聯網基因”,似乎是與生俱來的。對于網絡閱讀,人們常常有“碎片化”的憂慮,而辭書恰是由眾多“碎片化”的條目組成的,并且也是供人們“碎片化”檢索使用的。因為有了數字化,因為有了互聯網,辭書檢索變得空前簡便:不必熟背四角號碼,無須拆解偏旁部首,不用琢磨一個字究竟有多少筆畫,只要把那個字、那個詞放入搜索框,輕點一下鼠標,古音、今音,古義、今義,例句乃至翻譯,都可以同時呈現在眼前。

因為有了數字化,因為有了互聯網,辭書的修訂更新也變得更容易。重要的辭書,從《辭海》到《現代漢語詞典》,無論是解釋古語的,還是收錄今詞的,大多需要不斷修訂,有時是修正錯誤,有時是吸納新知。對于一部紙質辭書來說,修訂周期短則三五年,長則十幾年,如此漫長的等待,到新版問世時,當初的新知有的已變作舊聞了。面對只有10%或20%更新,其余90%或80%原封未動的新版辭書,是否應該再購入一部?讀者常常為此糾結。把辭書移植到互聯網上,不僅可以實現隨時隨地的更新,而且可以避免那90%或80%的重復消費。擁抱互聯網,改變著辭書的傳播生態、編纂生態。早在幾年前,《新華字典》就有了App、微信小程序,更早幾年,《牛津英語詞典》就宣布不再出版紙質版了。

不過,隨之而來的一個問題則是:雖然辭書需要互聯網,但互聯網需要辭書嗎?

通過搜索引擎勾連起來的互聯網世界,是一個龐大的知識庫,或許也可以視作一部辭書。雖然豐富無比,但也雜亂無比。即使是去查詢規模小一些的網絡百科,由于“開放編纂”,出于眾手的百科詞條,也會讓你遇到真偽莫辨的難題。當你輸入一個關鍵詞,得到成千上萬個結果,逐一閱讀、辨別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有時會讓你覺得,還不如去查檢一部權威、精當的紙質辭書。

將眾多看似“碎片化”的條目集納到一起,無異于對一個知識體系進行描述。在一個知識領域內,如何提煉、篩選詞條,如何編排,如何釋義,需要具備這個專業領域的素養,也離不開辭書編纂的學問。漢代許慎編纂《說文解字》時,講究“分別部居,不相雜廁”。當編者把有“忄”的漢字羅列在這里,把有“艸”的漢字羅列在那里的時候,其實不僅是“分別部居”,便于查閱,而且也揭示了那些相同偏旁部首漢字間的相互關系。

唐代的陸德明稱贊《爾雅》“實九流之通路,百氏之指南。多識鳥獸草木之名,博覽而不惑者也”。“博覽而不惑”,或許正是精心編纂的辭書之于蕪雜的互聯網的優長吧。

歷經千百年的發展,帶著“互聯網基因”的辭書,終于有了互聯網這塊豐沃的土壤,理應長得更好,長得更快。當互聯網辭書這棵大樹高聳的時候,生長在它腳下的那些雜草,自然就不會遮蔽我們的視線了。

最新動態
相關文章
白象默默作出貢獻被扒出 網友:我們一...
白象食品出圈了 為有社會責任感的國貨...
給力!南京城墻博物館成為中國首個ICOFO...
橫店發放千萬消費券促影視業復蘇 20余...
風動花開 “二十四番花信風”有何講究?
不能只靠情懷“裸泳”!實體書店“八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