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隊長原型王富洲是咱河南人,記者探訪我國首位登頂珠峰英雄故里,追尋其成長足跡。
電影《攀登者》正在熱映,這部影片改編自我國1960年與1975年攀登珠峰的真實事件,第一代、第二代登山隊員在艱苦條件下,讓五星紅旗飄揚在世界之巔。劇中吳京飾演的登山隊隊長方五洲的原型叫王富洲,是世界首位從北坡登頂珠峰,同時也是中國首位登上珠峰的登山運動員。
這位登山英雄是河南人,1935年出生于周口西華縣址坊鎮南流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近日,鄭報全媒體記者探訪了王富洲故里和其當年讀書的中學,追尋這位登山英雄的成長足跡。
歷經艱險兩次登頂珠峰為國爭光
1960年3月,新中國第一支登山隊來到了珠峰腳下。經過3次適應性行軍,在第四次行軍時突擊主峰。5月25日,歷經千難萬險,王富洲和兩名隊友于凌晨4時20分登頂,讓五星紅旗飄揚在世界之巔,完成人類歷史上首次從北坡登頂珠峰的壯舉。
這次成功登頂,震驚世界,為國爭光。但遺憾的是,根據國際慣例,需要在頂峰留下360度影像資料才算數,但當時登頂在凌晨,拍攝條件不好而沒有留下影像,故一直不被世界承認。所以,才有了1975年再次登峰。兩次登峰中,第一次王富洲作為臨時隊長,第二次更是直接參與了組織領導工作。
王富洲早年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過:“我當時參加登山隊,是為了完成國家交給的任務,那時候是一定要登上頂峰,要樹雄心、立壯志,不把珠峰踩在腳下誓不罷休。”
王富洲當時這樣感慨:“1960年,正是我國最困難的時期,我們肩負著黨和國家的重托和人民的企盼,首次成功征服珠穆朗瑪峰。在那時候,中國人首次征服珠峰的壯舉極大鼓舞了全國人民戰勝困難的士氣。”
正在熱映的電影《攀登者》講述的正是這兩次登上珠穆朗瑪峰的故事。
登山英雄外出求學前沒爬過山
10月初的豫東平原到處洋溢著豐收后的喜悅,一場秋雨過后,不少人又在地里忙活起來,開始準備新一季的莊稼種植。
“說起我們村的王富洲,十里八鄉幾乎沒有不知道的。”址坊鎮南流村黨支部書記王進超向記者講述起王富洲的事跡時,眼神里充滿自豪。
“王富洲是土生土長的南流村人,在他考上大學去北京之前,一直都生活在我們村。”據王進超講述,王富洲兄弟姐妹四人,他排行老二,祖祖輩輩都是靠種地為生。
村子中間一處有些破舊的院落,是王富洲家的老宅。平時老宅里不住人,王富洲的老家親人居住在鎮上。
“富洲哥比我大5歲,小時候他就是‘孩子王’,我經常跟在他后面玩,俺這個村頭就是沙河,他身體好啊,從家一口氣跑到沙河邊,100多米寬的河面,一下游兩個來回!”79歲的村民王新乾回憶起兒時和王富洲玩耍的往事,好像一下子回到了孩童時代。
“我們這兒沒有山,他小時候從沒有爬過山,后來才知道他去當登山運動員了。”王新乾笑著說。
村民們回憶,1952年,王富洲在離家70多公里外的淮陽中學就讀時,父親不幸去世,從此與母親相依為命。
他每每對小伙伴們談及未來出路,都會說:“我一定得考大學,只有考上大學才能成為國家棟梁。”
1954年王富洲考入北京地質學院。4年大學畢業后,被調入國家登山隊成為一名職業登山運動員,并在同一年成功登頂蘇聯境內海拔7134米的列寧峰。后來,他和隊友共同完成登頂珠峰壯舉。
每次回老家最愛吃黑菜葉子面條
成名后的王富洲從未忘記養育他的家鄉。弟媳李淑蓮和侄子王秋生是王富洲目前在老家的親人。“都知道我婆家大哥是個登山英雄,但是他每次回到老家,我感覺他就是南流村的一個普通人,這么多年都沒變過!”李淑蓮說。
在王富洲的老宅院內,侄子王秋生望著王富洲的銅像回憶到,他每次回來老家就住在堂屋的西屋,還會換上以前的粗布舊衣,他最愛吃自家做的地鍋黑菜葉子面條和辣椒芝麻鹽,回北京的時候還要帶上一罐家鄉的小吃。
“大伯回來時,很少給我們提及他登山的事情,更多的是一家人在一起的陪伴。我奶奶和父親都在世時,大伯經常回老家探望,就住在這個老宅子里。我父親病重時,大伯專門從北京趕回來,陪父親走完最后一程。”王秋生說起自己的大伯,眼神里充滿敬佩。
“我們已經組織了村里的部分黨員和群眾集中觀看了《攀登者》這部電影,帶領村民認真學習王富洲精神,村里也正在考慮修建‘王富洲故居’,希望把英雄事跡和精神永久流傳下去。”王進超說。
就讀過的中學設“富洲班”傳承登山精神
王富洲一直牽掛著老家的鄉親和培養他的母校。村民們講述,1979年至1989年間,他曾兩次回到南流村小學,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為村里的孩子作報告,激勵他們好好學習,長大以后成為國之棟梁。“人山人海,幾個村的老百姓都來學校聽報告,富洲叔講自己的登山過程,我們聽得熱血沸騰,很多同學回來后都寫作文,要當王富洲那樣的英雄。”當年還在讀小學的王進超回憶說。
王富洲也多次回就讀過的淮陽中學。淮陽中學高級教師、文史員李濤介紹,1989年4月,時任中國國際體育旅行社總經理的王富洲和國家體委副主任的莊則棟回到淮陽中學參觀。他的到來在學校掀起了一股學習登山英雄的熱潮,淮陽中學高中部2011年還設立了“富洲班”,用王富洲的名字命名先進班級,直接激勵廣大學子。
“學生們都以能夠進入富洲班學習為榮,作為我們的杰出校友,王富洲用自己壯闊的一生為學生們樹立了榜樣,我們也在日常的教學當中引導孩子們學習富洲精神,不畏困難,勇攀高峰。”淮陽中學高二富洲班班主任晉璞告訴記者。
2013年10月,淮陽中學校慶之際,王富洲再次回到母校,并捐贈了自己用過的11件登山珍貴紀念品,其中就包括世界上第一次從南坡登頂珠峰的運動員希拉里送給他的新西蘭羊毛坎肩。如今,這些贈品陳列在淮陽中學校史館王富洲紀念展臺上,激勵一代代在校學生。
2015年7月,80歲的王富洲在京逝世后,新華社發布體育專電,引述中國登山協會的聲音稱贊,“以王富洲同志為代表的老一輩登山家所創造的登山精神已遠遠超過了體育本身,已成為激勵和鼓舞全國人民不畏艱險、頑強拼搏的動力源”。
女兒:“無我”是父親王富洲一生的信念
“父親很少在家人面前講述他自己當年登珠峰的事情,他更多地強調榮譽是團隊的,我其實聽他說過很多隊友的事跡。”王富洲的女兒王毅回憶起父親時對記者說。
王毅從父親口中得知一些當年攀登珠峰時的細節,如攀登接近頂峰的最后屏障第二臺階時,消防隊員出身的劉連滿提議搭“人梯”,而劉連滿沒能登頂,他將隊友們留給他的救命的氧氣瓶又留給勝利歸來的戰友們……
另外,王富洲當時擔任臨時突擊隊長,在珠峰8700米處召開臨時會議。第一個決定是,把登山技術熟練但體力不支的戰友劉連滿留下來。第二個決定是,確定繼續往上登。王富洲說:“登上頂峰是黨和人民交給我們的任務,我們一定要完成!”
“父親經常說的一句話是,當時心里只有一個想法,國家利益高于一切,一定要完成國家交給我的任務!”王毅說。
“我覺得父親最難能可貴之處,就在于堅守信念。他的信念就是‘無我’,讀大學時吃住在校,需要在自己飯缸上寫個名字好辨認,他不想寫‘王富洲’三個字,想來想去,既然不寫自己的名字,那不就是‘無我’嗎?于是就寫了這倆字。后來,‘無我’就成了他的信念,包括登山成功后面對名譽和地位,他也一直強調是集體功勞,不愿過多提個人。”
“在父親身邊生活,和英雄的中國登山隊近距離接觸,他們刻苦訓練、團結戰斗、無私忘我、勇于攀登,鑄就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登山精神,五星紅旗映照著他們的拼搏,他們的精神激勵和影響我選擇好自己的人生目標,并為實現其而努力奮斗。”王毅說,父親80年的生命里,傳承著河南人民的質樸。父親一生忠實誠懇、無怨無悔,先人后己、知足感恩,這些人性的光輝是她一生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