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建筑乍一看是老廠房,但走進去會發現卻是一個藝術館。最近這幾年,越來越多的老廠房華麗轉身,找到了新的用武之地。這些老廠房是工業遺存,更是城市文化記憶的一部分。相比于過去的一拆了之蓋新樓、一租了之做倉庫,現在通過精心定位、重新打造,很多老廠房已經成了香餑餑,引領消費新趨勢,人氣也再次旺了起來。
△北京798藝術區
798文化藝術區是北京的“新地標”,每天都有眾多喜歡文化藝術的人來這里“打卡”,一個當代藝術展就吸引了很多“粉絲”。
像這樣的當代藝術展,在北京市朝陽區798文化藝術區每天都能遇到。798以“文化、藝術”為內核,在這里常駐文化藝術類機構有285家,2018年文化交流活動達到了1280場。據不完全統計,藝術品銷售額達到了40億元。不僅如此,這里還有特色的咖啡店、酒吧、創意品店100多家。如今和游長城、吃烤鴨齊名,逛逛798,看展覽、買藝術品、順便甚至專門來喝杯酒、吃頓飯,已經成為一種文化消費新時尚。2018年,798園區的中外到訪人數超過808萬人次。
越來越火的798文化藝術區,其實是由原北京798電子廠的老廠房改造而成。2000年左右,伴隨北京工業外遷和企業布局調整,798電子廠部分廠房被閑置,經過探索,找到了文化藝術區的新定位,20年左右的時間,通過不斷改造和調整,這片當初幾乎無人問津的老廠房,蛻變成了現在的文化消費新地標。
△北京798電子廠老廠房
事實上,隨著城市發展和產業升級,工業退出城市,越來越多失去了生產和經濟效益的老廠房被閑置,如何處理這些老廠房?是很多城市面臨的共同問題。
對老廠房最開始在我國很多地方大多都是干脆一拆了之,另起高樓。但是在世界范圍內,卻有很多對老廠房成功改造再利用的案例。比如:以煤炭和鋼鐵為基礎的德國魯爾工業區,蛻變成工業文化新地標;以輕工業和手工作坊扎堆的美國紐約蘇荷區成了文創園等。近年來,隨著經濟轉型升級和增長方式轉變的新要求和理念進步,我國越來越多的地方有了不再把老廠房拆了搞房地產,而是作為城市工業遺存和文化記憶的一部分,努力再利用、挖掘新潛力、謀求新發展的新理念。
△舊廠房改造再利用的國際案例
有著豐富老廠房資源的北京市老工業基地,798所在的北京朝陽區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
老廠房改造再利用有其獨特的優勢。一方面是地理位置,隨著發展,這些地方很多已經不再是最初的城市邊緣地帶,而成為新的消費人群密集地;另一方面,老廠房自身具備體量高大、結構牢固、空間寬敞等特點,又有獨特的建筑風格,具有很強的再利用可能性。當年,進駐798的藝術家們就是看上了這些優勢。
近日,國家出臺《關于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明確鼓勵老舊工業廠區改造成為新型消費載體,可以說,為如何更好利用老廠房提供了更廣闊的思路和選擇。
事實上,老廠房如何煥發新活力,成為消費新場所,各地也一直在因地制宜做探索。
在浙江杭州,伴隨著京杭大運河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成功,杭州近現代工業的發源地——浙江杭州大運河邊拱宸橋區域,圍繞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出中國扇、刀剪劍、工藝美術三大以傳統手工藝為主題的博物館群。在這里不僅可以觀摩傳統技藝,訪客還可以跟大師一起體驗現場制作。
△浙江杭州的博物館群
現在這個博物館群及周邊已經形成了文化旅游的集聚效應,今年1到7月,參觀數量就達到131.9萬人,帶動區域旅游收入達到5500多萬元。
不僅是浙江杭州,曾經是全國最大的機繡品生產廠家之一“青島刺繡廠”的所在地——青島市市南區南京路100號,現在也已經成為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的網紅地,2018年,這里的文化消費類收入達到了2億元。
△山東青島文化創意產業園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8年,全國居民用于文化娛樂的人均消費支出為827元,比2013年增長43.4%,占全部消費支出的比重為4.2%。經濟越發展,文化消費占的比重就會越大。不少的老廠房都在針對旅游、文化消費的巨大市場下功夫。
不單單是旅游和文化消費,在湖北武漢,老牌服裝企業愛帝集團的老廠房,已經蛻變成以定制和設計為特色定位的紅T時尚街區,主打定制消費的新模式。
△湖北武漢的紅T時尚街區
入駐其中的一家女裝店鋪定位就是為130斤以上偏胖的女性顧客個性化設計定制服裝。正在試衣服的段女士是這家店鋪的老顧客,她說大多數服裝包括很多大牌,都是工廠流水線生產的標準尺碼,以前很多時候只能湊合著穿,現在日子越過越好,穿不能再湊合,要根據自己的特點穿出獨特的設計和美。
隨著經濟發展,百姓需求提高,消費也跟著升級,這就要求供給端也必須跟著改革。正是看準了這一點,在紅T時尚街區從消費者個性化定制的需求端出發,從事女裝、男裝、婚紗、珠寶、禮服等定制和設計的商家都有著鐵桿兒“粉絲群”。
正如十九大報告中所提到的,新時代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成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無論是北京的798等主打文化、旅游,還是武漢紅T時尚街區聚焦定制、設計,都是抓住了這個主要矛盾。新需求意味著新消費,新消費決定著新市場。歸根結底,老廠房改造做什么,定位上必須也從主要矛盾上下功夫。
現在,很多地方都在把老廠房改造成新的消費場所,這個過程,要避免一窩蜂和低水平同質化競爭。改造成功與否的關鍵在于定位必須因地制宜和區別化。比如節目前面提到的武漢紅T時尚創意街區,基于業主方多年的服裝行業經驗;798成為文化藝術區是位置距離中央美院近,才有了最初的藝術家聚集;杭州運河邊的以傳統手工藝為主題的博物館群利用的則是運河申遺的外溢效應。
定位確定后重要的是堅持。商鋪引進,不是價高者得,而是定位符合者來,引得來還要留得住、服務好。比如在主打定制和設計的武漢紅T時尚創意街區,外觀上精心改造,保留標志性的煙囪、紅墻,鍋爐房變成了時尚發布廳、原來樓與樓之間的空地重新改造,架起大型的秀場、設計師公寓等等。但更重要的是,業主方愛帝集團共享了自身多年積累的智慧設計、智能制造等各方面資源,打造了幫助設計師設計落地、推向市場的夢工廠等公共服務平臺。
那么,老廠房改造,是不是以市場為主導因地制宜精準定位,同時作為運營主體的企業業主方積極搭建公共服務平臺,發揮主體作用就可以了呢?記者走訪了多家已經改造和正在改造的老廠房及所在地的政府部門,探索表明,包括整體規劃定位、相應廠房改造要求和驗收,特別是道路、停車場等基礎設施配套,相應產業政策支持等方面,都是老廠房發展的基礎和重要因素,而這些必須政府發揮作用。
隨著城市的發展,今后還會有越來越多的老廠房退出歷史舞臺,走向新生。無論是變身為文創園、博物館,還是劇場、餐廳,或者是其他的用途,以往的經驗表明,老廠房要想成功蛻變,還需要政府、企業等各方遵循市場規律,因地制宜,協調好供求,服務保障也要跟得上。老廠房變廢為寶,讓城市的老記憶成為城市的新名片。它帶來的不僅是人們新的生活空間新的消費方式,更是一個地方尋求創新、轉變發展方式的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