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新聞 > 文化 >

“西湖十景”穿上身 浙江傳承人秀出非遺時尚風

當非遺遇見時尚,傳承永不止步。12月26日,“西湖十景”旗袍亮相在浙江杭州舉辦的“匠心如意”浙江傳統工藝推廣展系列活動(傳統服飾)現場,一時間吸引眾人目光。

中國素有“衣冠古國”的美譽。傳統服飾經過歷代積累和交融,不斷豐富和發展,形成特有的服飾文化系統。在倡導非遺文化傳承的當下,如何將非遺與服裝進行結合?浙江的非遺傳承人有自己的思路。

活動現場,畬族彩帶編制技藝、藍印花布印染技藝、東陽土布制作技藝等十個非遺項目現場設展,帶來了一場將非遺“穿”在身上的流行風尚。

藍延蘭展示畬族彩帶編織技藝。 童笑雨 攝

包文其是中式服裝制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他和中式旗袍打了40多年交道。

中式服裝工藝復雜,手工繁重,花紋圖案富有立體感,包文其一直堅持手工制作。“機器踩出來的衣服硬梆梆,體現不出女性柔美的氣質,人手才能縫出圓潤的感覺。”

量體、裁衣、制版、制扣……一件旗袍,包文其需要兩個月的時間制作。前段時間,他制作了新老“西湖十景”共計20套中式服裝,把西湖景色通過手繪和造型的方式展現在旗袍上。

“我認為服裝是文化最直接的表達手法,這是把文化穿在身上。”包文其希望,這種將世界文化遺產“杭州西湖文化景觀”、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蠶桑絲織技藝”以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式服裝制作技藝”結合的手法,能拉近中式服裝和穿戴者的距離。

如包文其一般,東陽土布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王松卿也致力于讓非遺煥新顏,讓土布變“洋氣”。她從1974年起學織東陽土布,由母親傳授織布手藝。

“我開始織布的時候,大家都穿土布做的衣服和褲子,被單、床單、枕套等也是土布做的。”在王松卿的攤位前,土布也開始向多形態轉變:土布西裝、錢包、桌旗……

在她看來,只有將非遺與生活相結合,才能保持其源源不斷的傳承活力。

“共同挖掘浙江傳統服飾非遺項目的文化內涵,推進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融入當代生活,是新時代非遺工作的新命題。”浙江省非遺保護協會副會長陶月彪說,此次展示活動是浙江非遺保護工作創造性轉化的新思路,也是開啟體驗經濟商業模式的新探索。

活動現場還舉行了浙江省非遺傳承推廣基地揭牌儀式。

最新動態
相關文章
白象默默作出貢獻被扒出 網友:我們一...
白象食品出圈了 為有社會責任感的國貨...
給力!南京城墻博物館成為中國首個ICOFO...
橫店發放千萬消費券促影視業復蘇 20余...
風動花開 “二十四番花信風”有何講究?
不能只靠情懷“裸泳”!實體書店“八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