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銀保監會發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的決定(征求意見稿)》(下稱《實施細則》),該細則不僅推進了監管簡政放權工作,優化外資行的審批流程,并且降低了外資銀行的準入門檻。今年以來,我國金融業雙向開放的步伐頻頻提速,監管層接連發布多個金融領域對外開放的政策舉措,涉及外資銀行、保險、證券、信托等金融領域,并且已經有不少金融開放成果落地,如近日銀保監會官網發布消息,批準香港集友銀行有限公司籌建深圳分行等。
“松綁”外資 大幅放寬外資銀行準入
對比發現,此次《實施細則》征求意見稿在設立、高管任命、吸收儲戶存款等多方面予以放寬。其中降低了外資銀行準入門檻,即“外國銀行可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同時設立外商獨資銀行和外國銀行分行,或者同時設立中外合資銀行和外國銀行分行”。
在吸收存款方面,《實施細則》將過去的“外國銀行分行可以吸收中國境內公民每筆不少于100萬元人民幣的定期存款”,修改為“外國銀行分行可以吸收中國境內公民每筆不少于50萬元人民幣的定期存款”。
另外,《實施細則》還提議,將第四十四條“外國銀行分行營運資金的30%應當以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指定的生息資產形式存在”,修改為“外國銀行分行應當按公眾負債額的一定比例持有合格資產,具體比例要求由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規定”。
有上海的外資行人士對新快報記者表示,外資銀行市場準入門檻的放寬,有利于我國銀行業在相關經營領域和業務領域獲得資金、技術支持,有助于變革和改善中資銀行經營管理體制機制,特別是對中小銀行吸引力更大。
“外資持股比例放開后,外資銀行可以繞過自身業務受到的限制,通過并購中資銀行,加快進入和布局中國市場,實現真正的‘外資控股+本土化經營’的商業模式。屆時,一些中小規模的地方性銀行可能將受到外資的青睞。”
光大證券研報也認為,長遠來看,通過中外“聯姻”,我國銀行業能更有效地吸收外資銀行的先進經驗,比如在風險控制、個人消費貸款和中小企業貸款方面。這將使得銀行的服務將更加差異化,整體上有助于提高我國銀行業的綜合水平。
循序漸進 金融開放政策陸續出臺
金融業開放的過程是循序漸進的,這半年來的明顯“提速”,從監管近半年多來政策落地的頻率和速度中可見一斑。據新快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從今年4月底至今,一行兩會接連發布了十余項金融業開放相關政策通知。
不過,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還有較大空間。央行行長易綱今年5月在2018金融街論壇年會上用一組數據說明了這一點:截至2017年底,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總資產僅占中國銀行業總資產的1.3%,而2007年這一比例為2.3%,而境外投資者在銀行間債券投資占比僅1.8%,這些開放程度遠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中國人民銀行國際司司長朱雋也表示,除外資銀行資產、保險業外資占比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證券領域也需持續吸引外資進入。還能繼續加以改進的,是對開放過程中的會計、審計、稅收、法律等制度環境的完善和提升。
今年10月,銀保監會副主席王兆星也表示,銀行保險業對外開放取得新突破,包括取消和放寬外資持股比例,放寬外資機構和業務準入條件,擴大外資機構業務范圍,優化外資機構監管規則等15條措施,目前都陸續落地。
除了銀行業,保險、券商也加速開放進程。11月25日,銀保監會宣布批準德國安聯保險集團籌建安聯(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其中,安聯(中國)保險控股將成為我國首家外資保險控股公司。
11月30日晚,證監會宣布依法核準瑞士銀行增持瑞銀證券至51%,核準瑞銀證券變更實際控制人。這是《外商投資證券公司管理辦法》發布實施后,證監會核準的首家外資控股券商。
外資私募布局A股的步伐也在加快。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目前已有富達利泰、瑞銀資管、富敦、景順縱橫、貝萊德、施羅德、元勝、橋水、未來益財投資等16家外資私募登記注冊成為私募證券基金管理人。
銀行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外資銀行在華設立41家外資法人銀行、115家外國銀行分行和156家代表處,營業性經營機構總數1005家,在華外資銀行資產總額同比增長7.56%。
金融業開放提速,也是中國金融業由大轉強的需要。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仇高擎認為,加快融入全球金融體系,引入更多的市場主體參與競爭,可以提升整個金融體系的活力和資源配置效率。以銀行業為例,截至2017年底,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突破250萬億元人民幣,資產規模居世界首位,已成為重要的世界金融大國,“如此龐大的資產盤子,只有在更開放的環境下配置資源,才會更有效率,也會進一步降低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