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上半年IPO審核的銜枚疾進相比,7月份以來的審核大軍出現了收緊和放緩的趨勢。
一方面,7月份的首發過會率較2019年上半年出現明顯下降;另一方面,無論是主板、創業板還是科創板,若干公司正在因種種問題撤回首發申請,主動放棄上市申報。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8月5日從多位業內人士獲悉,IPO審核進度有所放緩的原因一方面與當下不少公司面臨的半年度財務數據補正要求有關,另一方面針對IPO企業的現場檢查和從嚴審核也正在讓一些企業知難而退。
上半年的高過會率和快速審核趨勢,讓IPO窗口重新堆積出現堰塞湖現象,有分析人士認為,如今的收緊與放緩,將在一定程度上對沖不少擬IPO企業的申報沖動,強化申報上市的嚴肅性和審慎性。
也有業內人士指出,面對上半年相對寬松的IPO環境,難免會促使發行人批量滋生“搶抓申報時機”的不健康心態,而真正的化解之道應當是完善上市公司治理,從嚴退市機制,杜絕其“一上了之”的心態。
補材料之“拖”
種種跡象表明,IPO的審核節奏正在較2019年上半年出現收緊與放緩。
最為明顯的莫過于過會率的下降。Wind數據顯示, 2019年上半年包括科創板在內的IPO市場總審核家次92家,通過家次81家,過會率高達88.04%。
但這一數據在7月份開始出現直線下降。數據顯示當月審核公司總家次23家,而通過家次僅為17家,過會率降至73.91%,下降達14.13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更多首發企業也因撤回首發申請而終止審查。例如科創板就有包括木瓜移動、諾康達等在內的4家公司撤回首發申請,而據Wind統計,7月份被包括科創板在內終止審查的IPO項目已多達12例。
同時,7月份共有多達112家排隊企業中止審查,其中科創板就有多達85家。而原定于每周四召開的發審會,更是于上周8月1日出現了暫停,而監管層也并未就原因進行披露。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多位業內人士處獲悉,IPO審核進度集中出現的“收緩”跡象,與擬IPO企業面臨的補材料周期和IPO現場檢查等因素共同交織所帶來的。
例如8月1日的發審會臨時暫停,其原因恰部分發行人需要補正最新會計周期的財務信息有關。
“8月1日的發審會沒有如期召開,是因為一些具有上會條件的發行人需要進行財務信息的補正,因為按照要求,發行人必須在會計周期時點過后補交財務信息才能正常的推進審核進度。”一位接近監管層的投行人士表示。“科創板也有相應的要求,而且要求更加嚴格。”
事實上,超過百余家擬IPO公司在7月份的中止審查,其中科創板公司的原因也和補材料要求有關。上交所7月31日表示,科創板85家公司的中止審查也和財務報表超過規定有效期有關。
“通常7、8月份是補半年報的重要時點,所以IPO的審核進度往往也會受到影響,過去也有項目都希望盡快推進回復反饋意見等事項,搶在補財報之前上會。”華東一家券商投行人士表示,“因為一旦涉及到材料補正和相關信息的受理、審核,往往進度又要往后拖2個月或更長時間。”
劍指堰塞湖?
在業內人士看來,導致IPO審核“收緩”的另一原因,源于7月份啟動的IPO現場檢查。
7月上中旬,證監會通過問題導向和抽簽方式,啟動了對44家在審企業的現場檢查工作,而目的在于“為進一步縮短審核周期,提高審核效率”。
“現場檢查比較嚴格,檢查內容也比較細,針對一些擬IPO企業帶來了硬性壓力,導致部分質量偏弱,或者存在一些爭議問題的擬IPO企業知難而退。”上述華東地區券商投行人士表示。
從證監會的表態來看,后續還將根據受理情況和審核進展繼續安排相關檢查工作。有分析人士認為,監管層此舉源于IPO排隊大軍的堰塞湖現象已然重現。
或受到上半年IPO審核較高的過會率影響,今年上半年大量企業集中申報上市。據Wind數據顯示,僅6月份申報并處于已受理狀態的IPO企業數量就多達140家,若不統計中止審查企業,2018年初至2019年8月5日期間申報并排隊企業數量多達418家。
但有接近監管層人士表示,無論對于擬IPO企業的補材料要求還是現場檢查,均是監管部門在已有IPO審核制度下的常態化舉措,系維護審核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的一種延續,并非為了重新出現的堰塞湖而做出的調整。
“并不存在監管部門為了應對堰塞湖而調整審核標準的情況,IPO的政策致力于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如今無論是補材料還是現場檢查,再或者發審會上的否決,都是IPO審核工作的正常動作,并非為了堰塞湖治理而收緊。”一位接近監管層人士表示,“當然不排除審核工作本身會給發行人的申報預期帶來影響的可能性,但審核工作的目標之一本身也是優化上市公司質量,強化發行監管。”
事實上,針對發行環節的更多要求也在被提出,例如上交所就向部分科創板保薦機構下發科創板招股書(申報稿)制作及問詢回復相關注意事項的通知,對信披材料提出更加細化的要求。
有分析人士指出,IPO審核節奏的“放快”與“收緩”,客觀上能夠對審核窗口的堰塞湖問題起到調節作用,但堰塞湖形成的根源仍然來自于已上市公司的“退市難”問題,若要從根源上治理堰塞湖現象,仍然需要加大懲治力度、從嚴執行退市機制。
“審核窗口的寬松和過會率的提高,自然會讓許多擬上市公司趨之若鶩,這幾乎讓‘上市公司’成了一種‘類牌照’的存在。”上述接近監管層人士表示,“上市公司退市難、違規成本低才是出現堰塞湖的根源,畢竟退市是一個多輸的結果,容易陷入公敵悲劇,有著非常大的制度博弈阻礙。”
“入口關自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出口關,IPO仍然會被視為一種套利。只有從嚴退市規則,讓一些存在重大造假、違規的公司承擔退市代價,才能給許多發行人的上市套利狂熱情緒降溫。”上述接近監管層人士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