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新聞 > 公司 >

117支大健康產業基金,總規模超1700億元

有數據顯示,2016年醫療健康產業內的并購超過400起,金額超過1800億元。相信這其中上市公司貢獻的份額不會少。而上市公司除了頻頻邁開出海步伐之外,發起設立產業基金也是它們近兩年的熱潮。

根據動脈網數據顯示,從2015年到2017年5月,共有117支、總規模超1700億元的上市公司發起成立大健康產業基金。整理資料發現,僅是2017年至目前,市場上已有13支大健康基金背后有上市公司的身影,總規模近180億元。

上文所提到的恒康醫療在這方面的布局也不少。2017年2月10日,該公司發布公告稱,公司拿出自有資金6380萬元,參與投資京福華采(臺州)資產管理中心(有限合伙)。據悉,該基金總規模達6.38億元。

除恒康醫療之外,赤天化、尚榮醫療、長生生物、九安醫療等上市公司都在醫療產業基金方面有所布局。

眾所周知,醫療行業是與居民生活關聯密切的行業,市場規模龐大,VC/PE不可能錯過這個市場。但醫療行業有3大難點:門檻高、技術難、國家管制程度高。在這一層面上,VC/PE要想真正打入這個行業并做出成績有一定難度。

因此,與醫療類上市公司合作設立產業基金很顯然是一條“捷徑”;后者雖深耕于醫療產業,但大多數上市公司偏傳統,VC/PE能幫助其更完美地進行資本化運作、挖掘新時代下的投資機會,上市公司則能助VC/PE打通技術難題。

另外,大健康產業也一直是政策下的“寵兒”。除了政策鼓勵醫療產業的發展之外,2016年新修訂的《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中更是提到,鼓勵依法設立的并購基金、股權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產業投資基金等投資機構參與上市公司并購重組。這一相關政策無疑是在鼓勵VC/PE與上市公司之間的合作。

結語:海外醫療,下一個投資風口

曾于2017年4月28日發布題為一文,梳理了從2016年至今醫療產業里的IPO情況,發現國內共有36家企業完成IPO,而醫藥是完成IPO最多的領域,共23家醫藥企業上市,其他醫療健康相關企業13家。

這些數字足以說明醫療行業的火爆。

值得一提的是,臺灣嘉義長庚醫院院長蔡熒煌向21世紀經濟報道指出:發達國家和地區先進的醫療技術及新藥,是催熱跨境醫療的主要因素。在國內優質醫療資源緊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突出的大背景下,前端技術、新型藥物和優質醫療環境使海外就醫逐漸在國內中高收入群體形成潮流。

斯坦福研究所也曾預測過,全球醫療旅游產業的規模于2017年將達到6785億美元。

也就是說,海外醫療很可能會成為下一個投資風口了。

最新動態
相關文章
海龍大廈以黨建工作為引領完成了轉型升...
博奧鎂鋁擴產完善完善區域深加工布局 ...
弘亞數控產能進一步釋放 專用設備的產...
捷信消金去年總資產同比下降近38% 凈利...
中遠海科(002401.SZ)股價低開低走創新低...
片仔癀(600436.SH)前十大流通股東3家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