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國資委網站日前發布一則關于“11家央企80位領導人員職務變動”的消息,其中,關于央企總經理的表述“由任命改為提名”。專家認為,國企實行公司制的關鍵是董事會的地位和權力,而經營體制改革的焦點是經營高管的產生,現在,總經理任命權最終交給董事會,這表明授權經營體制改革的重頭戲已經開始上演。
授權經營體制改革重要一步
在國資委發布的消息中,提及提名李茂華為中國華錄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人選,任命孟鳳朝為中國鐵道建筑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化龍為中國中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等。去年的相關文件顯示,消息中的絕大多數人員職務變動均為中央企業公司制改制所需履行的必要程序。
2017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中央企業公司制改制工作實施方案》要求,2017年底前,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登記、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監管的中央企業(不含中央金融、文化企業),全部改制為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登記的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和靈活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
國務院國資委主任肖亞慶1月15日表示,2017年我國國有企業公司制改制取得突破性進展,企業市場化基礎進一步筑牢,中央企業及子企業公司制改制工作基本完成。在廣東,省屬企業公司制改革也已基本完成。
肖亞慶表示,國有企業公司制改制只是改革的第一步,關鍵在于通過不斷地改革,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
無疑,總經理由任命變提名,是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化企業制度尤其是授權經營體制改革的重要一步。
“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革不是追求形式上有變化,從政府管理的企業變成有限責任公司,是要在運行機制上做出實際改變。”中國人民大學國企改革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李錦表示,公司制有利于明確出資人、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和黨組織之間的權責邊界。通過公司制改制,有助于促使國企真正成為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獨立市場主體,從而激發企業內生活力,深入轉換經營機制,實現更好發展。
李錦認為,“以管資本為主”正成為國資改革的突破口,國資委通過授予經營權,從而讓企業更好地進行公司治理與市場化經營。公司制的建立為授權經營體制創造了條件。在李錦看來,國資委發布的消息表明了重要變化,即改制后的央企,公司董事長作為公司出資人代表,由履行出資人職責的國資委直接任命;對于公司總經理,國資委只是提名人選,授權給公司董事會任命,而非直接決定任命。
在李錦看來,國資委發布的消息表明了重要變化,即改制后的央企,公司董事長作為公司出資人代表,由履行出資人職責的國資委直接任命;對于公司總經理,國資委只是提名人選,授權給公司董事會任命,而非直接決定任命。
提名能否多幾個選項?
總經理由董事長選聘的方法在廣東已有試點,但尚未大規模推廣。在2016年廣東省委、省政府出臺的《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實施意見》便提出,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實行內部培養和外部引進相結合,暢通現有經營管理者與職業經理人身份轉換通道,董事會按市場化方式選聘和管理職業經理人,合理增加市場化選聘比例,加快建立退出機制。
此前,廣東已開展了產權交易集團經理班子整體市場化選聘的試點工作,經營班子由企業董事會進行考核,人事檔案由人才中介機構保管,實現了聘任制契約化管理。
央企總經理提名能否多幾個選項?有專家建議,廣東經營班子由企業董事會選聘可借鑒,國資主管部門針對每家央企總經理、副總經理的提名每個崗位可多提出幾個人選,這樣一來,就能方便央企董事會優中選優,為央企選擇更為理想的經營管理者,也更能體現董事會的權力和價值。如果只有一個提名人選,董事會的權力和價值,也許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