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物聯網 >

中國式“刷臉”智能熱浪被推向高潮 刷臉時代大步走來

可能你現在還沉浸在本月蘋果新品發布會的興奮中:在這次萬眾期待的發布會,蘋果推出了旗艦產品iPhone X,它支持全新的人臉識別Face Id技術,以取代之前我們習慣的指紋識別。

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在“刷臉”識別領域,中國是最早實現大范圍商業應用的國家,并且在面部識別技術上,中國式“刷臉”領先于西方,正在不斷蓬勃發展之中。

讓外媒驚嘆的中國式“刷臉”

據英國《泰晤士報》、德國《商報》等外媒報道,“在無現金支付方面,中國當前已經走在前面了。”比如,在中國的一些肯德基餐廳,要吃上雞肉漢堡只需給一個燦爛的笑臉。該餐廳使用了面部識別技術,讓食客可以用微笑結賬。

國內正在有越來越多的地方使用類似系統。在像安保這樣的領域以及機場、火車站和大學等場所,已經在應用面部識別技術。日常生活上,甚至我們已經習慣了再支付寶、滴滴出行等平臺上的刷臉驗證。

總的來說,其實國內面部識別背后的基礎人工智能研究水平與歐美相似,但在商業應用上處于國際領先地位。以BAT為代表的中國技術巨頭正在急于推動面部識別技術的商業應用,試圖超越西方競爭對手,而西方競爭對手因為地區習慣和政策的差異,對面部識別采取更謹慎的態度,擔心引起消費者隱私擔憂。

雖然隱私問題已經放緩了部分技術的應用發展,但許多國人已經習慣于日常工作中使用面部掃描、付款等。這些應用和體驗涵蓋了住宅區、學生宿舍和酒店等等。阿里巴巴在線支付子公司螞蟻金服讓其450萬用戶通過自拍登錄自己的在線錢包;而中國建設銀行允許客戶在自動售貨機上刷臉付款;打車服務公司滴滴出行正在使用該技術來驗證司機身份;而搜索引擎百度已經開發了面部識別門,以進入其辦公室和旅游景點。在國內,面部識別甚至被用來消除幾十年來的老問題:北京天壇衛生紙的經常性損耗。知名公園的公共廁所現在配有一個識別用戶臉部的紙張分配器,不允許頻繁重復訪問。

國內對面部識別的胃口已經催生出了世界上第一個面部識別“獨角獸”:總部在北京的Face ++(發音為“Face plus plus”)在12月份的第三輪大型融資活動中籌集了1億美元,憑借超過10億美元的估值,成為全球面部識別領域第一家獨角獸初創公司。

蓬勃發展的背后:匆忙前進與個人隱私的抉擇

與所有AI應用一樣,人臉識別技術對數據的訪問至關重要。國內人口眾多和寬松的隱私法律相結合使得獲取信息成本大幅降低,這也是國內人臉識別技術和商業應用得以高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中國并不規范采集人們圖像,所以在這里收集數據比在美國更容易。”國外人臉識專家Leng表示,“在早期,5元(不到一美元)你就可以買到一張人臉圖像”。

“中國把隱私視為負概念歷史悠久。” Simmons&Simmons在上海的技術律師Xun Yang表示, “直到近些年,2009年才出臺第一款明確禁止濫用個人信息的法律。”

因此,比起西方同行,中國企業推出面部識別更為大膽。谷歌母公司Alphabet主席Eric Schmidt在2011年稱面部識別為“令人毛骨悚然”的,并承諾不會制作用戶圖像數據庫。 在美國,面部識別的商業使用目前受到限制,主要是在社交媒體上自動標記人物照片。

Alphabet智能家居單位Nest也將面部識別功能納入了其安全攝像頭,但伊利諾斯州將這一功能被排除在外,這個州對于收集生物特征數據有嚴格的法律限制。

不過,人臉識別也存在被濫用的可能。與指紋識別不同,面部識別可以被動地進行,這意味著用戶不一定知道他們被檢測到。比如,國內在火車站的監控攝像頭中使用此功能,來向警察示警那些被禁止出行的乘客。

在國內,包括面部識別在內的未來生物識別技術市場是由國家身份識別系統協同促進的。我國擁有全球最大的國家識別圖像數據庫——超過10億,而美國約只有4億。

國內用戶已經習慣于將身份證插入芯片讀取器來設置手機帳戶、購買火車票或入住酒店。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國政府是世界上第一個在身份證上實施射頻識別技術的國家,這意味著每個人口袋里的卡片必須經過射頻識別門才能識別身份。

國內的這一切舉措都增加了我們對ID識別技術的認可,許多外企或者西方國家可能會覺得這不太妙。但用戶卻實現了更為方便快捷的體驗——正如一位國外專家上個月在上海附近的一個論壇上所說:“中國是一個匆忙的國家”。因為要快速發展,在前進與隱私的選擇當中,我們可能更重視技術與經濟的前進。這并不能說明孰是孰非,只是在技術和應用不斷發展甚至領先西方的今天,希望我們能同時關注技術不要被濫用、加強對用戶個人隱私的保護。

中國式“刷臉”的展望

靠臉吃飯、刷臉取錢、看臉值機……當身份證、銀行卡、微信和支付寶賬號紛紛與“臉”綁定在一起,“刷臉時代”正大步流星地向我們走來。而隨著人臉識別技術在消費、金融、出行等多個領域加速落地,加上本月全屏iPhoneX手機對刷臉識別的支持,這波“靠臉上位”的智能熱浪被推向高潮。

中國在面部識別商業領域的應用早已領先西方,中國獨特的市場環境與快速發展的互聯網經濟也注定會讓以面部識別為代表的新興識別技術越來越廣泛地造福大眾,這點毋庸置疑。但新興技術的高速發展注定會面臨一些“犧牲”:雖然人臉識別解放了雙手、告別了密碼和二維碼,但當“刷臉”和“錢”、“個人信息”、“隱私”緊密綁在了一起,不管是廠商還是用戶都難以瀟灑,不得不謹慎對待。

所以未來的中國式“刷臉”除了保持現在高速發展的態勢,在技術水平和商業應用都保持國際前列,還應該在在個人隱私保護、安全防范、有效監管等領域發揮出帶頭作用,示范摸索出又能良好應用,又可以有效保護用戶、不違反法律法規的“兩全”手段與大范圍應用。

最新動態
相關文章
科技公司會在今年扎堆赴美上市
機器人能在高速路上工作,執法神器“高...
智能機器人送你一雙眼睛 讓生活更加便利
酷騎單車原CEO談處境:我現在的處境和賈...
空氣污染嚴重 連警犬的鼻子都“失靈”了
美國和俄羅斯合作建造首個月球空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