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地產網近日,財政部發布的2018年4月財政收支情況顯示,全國土地出讓收入1.8萬億,增長超過40%,創下1987年土地有償轉讓以來同期賣地收入最高紀錄及最高增幅。
供應火熱,不失為房企囤糧的良機,但買地不單是一個“靠天吃飯”的活兒,還在于眾玩家壓注市場走向的膽量,以及背后資金實力的較量。
2018年,龍湖地產延續著上一年拿地的熱情,在前兩個月獲得了22宗地塊。不過,到了3-4月,龍湖的拿地節奏很快放緩了下來,獲取7宗地塊。1-4月,龍湖拿地總金額369億。快慢之中,龍湖投資的邏輯是什么?
在年初業績會上,龍湖地產管理層曾就拿地節奏回應表示,公司拿地并無緊迫感,而是根據市場形式從容判斷,平衡負債率與發展的節奏。
據觀點地產新媒體了解,即便是在2017年加大土地儲備獲取的情況下,龍湖地產過去幾年的凈負債率仍然一直維持平穩下降的趨勢。
踩點拿地策略
2018年1-4月,龍湖地產共獲取29宗地塊,權益建面470.7萬平方米,權益地價369億元,大部分集中于1-2月份獲得。其中,4月獲取的權益建面30.8萬平方米,權益地價16億元。
據年初管理層在活動上透露,龍湖選擇在前兩月加大投資力度是基于對市場及地價的判斷。選擇在市場競爭“退燒”之際出手,是龍湖控制土地成本手段之一。
管理層也稱,全年買地份額跟公司增長是匹配的,2017年買地花費740億元,2018年肯定會略增一點,但不會突跳。
具體而言,龍湖拿地聚焦于一二線城市并圍繞都市圈內城市群適度下沉布局,同時要求將單個項目的開發規模控制在適當的水平,目的是提升可售物業的周轉率。
經年初的一番擴張之后,龍湖地產將布局的城市范圍由33個擴張至37個,首次進入南昌、南通、鄭州及石家莊四個城市。
對于2018年的布局思路,龍湖地產延續“穩健迅捷” 的投資策略,以應對投資弱市下的波動風險,抓住機會以積極合理價格補倉,并尋求持續的行業收并購機會。
譬如,今年2月,龍湖底價獲取青島華訊方舟地塊(集團權益占比 80%)。該地塊位于城陽區核心,緊鄰龍湖熱銷項目悠山郡,生活及商業配套完善。項目占地面積 14.97 萬平方米,總規劃建筑面積 26.67 萬平方米(權益規劃建筑面積 21.34 萬 平方米),權益地價 9.13 億元,折合樓面價 4279元/平方米。
3月,龍湖攜手億城地產2.36億元競得石家莊山前景觀大道地塊。上述地塊規劃建筑面積15.7萬平方米,容積率1.0,規劃用地性質為住宅用地。龍湖本次土地亦為底價獲取,折合樓面地價約1500元/平方米。
2018年,龍湖地產銷售目標是2000億,全年安排的貨值達到了3000億,只需完成66.7%的去化率就可以完成目標,接近去年全年的去化情況。
規模擴張支點
在年初業績會上,龍湖地產管理層曾就拿地節奏表態稱,龍湖拿地并無緊迫感,而是根據市場形勢從容判斷,平衡負債率與發展的節奏保持穩健資產負債表。
據觀點地產新媒體統計,在2011年至2015年,龍湖規模穩中有增。2016年及2017年,規模提速明顯,分別實現了超過60%及70%的增長。
2017年提速之時,龍湖地產明顯加大了對土地的投入,全年獲取超過2000萬平方米土地儲備,總土地儲備升至5458萬平方米,權益面積3900萬平方米。
在加快布局之際,龍湖地產并沒有明顯體現出效率與規模此消彼長的特點。相反的是,龍湖的負債情況仍然處于行業相對健康的水平,穩定在60%以下。
過去五年,龍湖地產持續保持著年末凈負債率持續下降的趨勢,2017年末甚至低至47.7%,居港股千億資產民營房企凈負債率最低。
據悉,60%的年末凈負債率是龍湖在做投資決策時非常重要的一條準繩,并因此形成了態度積極但決策審慎的投資風格。
今年3月份,龍湖地產管理層曾對媒體表示,公司對資產負債表有著嚴格的管理與限制,土地投資嚴格依據負債表的承受程度,公司不會一味通過加杠桿來增加規模,而是要求實現有機增長。
2018年,在拿地方面,龍湖也將繼續保持節奏平衡、不采取激進態度。至于全年購地資金的安排,龍湖此前的回應是“量入為出”。
審慎原則下減少高風險投資的同時,龍湖低融資成本優勢也使其在對項目的投資回報上,擁有更多的騰挪空間。
近幾年,龍湖地產平均融資成本與凈負債率的趨勢如出一輒,走出了一條穩步下降的折線。
年報顯示,龍湖平均借貸成本由年利率4.92%降至4.5%,在民企中是數一數二的水平,與華潤、中海等國企相近。
得益于對投資節點的把控,龍湖地產2017年末的平均土儲成本僅占當期售價的約30%。加上更具優勢的融資成本,以及多業態產品的操盤能力與相應的溢價空間,2017年龍湖集團毛利率達到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