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一書中預判,“人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愿的成為娛樂的附庸,結果是人們成為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彼時還沒有泛娛樂這一概念,國內的娛樂產業也不及當前這般光怪陸離。
而如今,不過數十年光景,清流資本董事總經理王夢秋慨嘆,“文化和娛樂是永恒的精神鴉片,任何時候都是非常需要的,已然已經是個強剛需”。
外界看來,創投圈是個金光閃閃的地方,創業者與投資人唇齒間談論的動輒就是數千萬元甚至上億的生意、百倍千倍的投資回報率。但在清科集團、投資界主辦的“第十七屆中國股權投資年度論壇”上,除了談論一年中的成績與心得,新芽NewSeed(ID:pelink)發現,“焦慮”成了投資人們提及次數最多的詞匯之一,以泛娛樂專場尤甚。
產業難以捉摸,資本虎視眈眈
君聯資本的董事總經理劉澤輝這樣描述自己所看的文創項目,“一家公司旗下有幾個大牌的導演,導演今天不高興了,今天就不拍戲了,我要休息,這是所謂文化產業的特征”。
這與當前大熱的醫療、AI等領域明顯不同,互聯網、醫療等技術加持的領域里,有明晰的數據、技術考量的標準。但對于泛娛樂產業而言,idea是第一要義,以人為核心的創意者經濟帶來的生產的不確定性是文化產業的特征之一,這也使得文創領域的投資往往帶有更多的賭性在其中。
與之相對的是巨大的市場增量。泛娛樂市場中,動輒數億元的電影票房,以及輪番引爆收視的綜藝節目使得文娛產業成為吸金大戶。其中,傳媒業、影視業、在線教育和旅游業尤其受到資本青睞。
有數據顯示,2017年,就不同品類的內容所產生的市場總價值而言,中國泛娛樂產業已是一個近6000億元的市場。其大致分布為游戲1700億元(增速8-10%),劇集和綜藝1200億元(增速30-25%),電影1250億元(增速5-10%),動漫780億元(增速25-30%)。
資本畢竟是為了逐利,五岳資本合伙人劉昱東笑談,“曾經我們說是一家不投文娛的機構,但是投資人比較容易說話不算話,現在也投”。他解釋道,“大部分的合伙人和創始人,都是來自于互聯網科技類的背景。隨著我們在消費領域的投資慢慢的增加,我們發現IP也好,娛樂也好,給大家帶來的精神價值,往往能夠提升消費本身的內涵價值與毛利,甚至有機會通過科技去降低成本,并與之結合。目前五岳資本的基金有20-30%的規模放在文娛項目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