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科大訊飛完成自己的成人禮。在8個月前,它曾因為其產品語音輸入法在錘子發布會上的表現完成驚艷亮相。5個月后,在自己的年度發布會,一口氣發布十幾款產品。
與此同時,它一路收獲滿滿。上榜《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7年度全球50大最聰明公司,擠掉BAT躋身國內排名第一的企業;入選科技部首批四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負責建設智能語音平臺,另外三家平臺分別為依托百度公司建設的自動駕駛平臺、依托阿里云公司建設的城市大腦平臺,還有依托騰訊公司建設的醫療影像開放創新平臺。一時之間,科大訊飛成為與BAT比肩的企業,而11月22日的市值突破千億更是讓這種說法有力度。
這家成立超過18年的科技企業,在人工智能的浪潮打來后被推向頂端,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不過隨之而來的高估值低營收的質疑,又讓它陷入了輿論的漩渦。
雷鋒網在了解科大訊飛的過程中,聽到了最多的聲音是關于它定位模糊的。外界對于科大訊飛的定位更多的是語音技術提供商,不過它在消費級的市場上也從未停止過腳步,在今年的年度發布上發布的10幾款產品中有4款為ToC產品。
最初的ToC夢
上世紀90年代, 國內語音分為“南北二王”,“南”指的是中國科技大學的王仁華教授;“北”則是清華大學的王作英教授。劉慶峰正是在這個時期被選中加入了王仁華教授的人機語音通信實驗室,并牽頭做一個語音合成系統,該系統不但保證了音質,還具備了優良的語音自然度,合成的語句近乎“人聲”,成為1998年國家“863計劃”成果比賽中最為轟動的科研成果。同年,IBM發布了語音系統,首次靠說話就能讓電腦完成指令,被評為當年科技界十件大事之一。
面對國內空白的語音市場,IBM、微軟、英特爾、摩托羅拉等紛紛搶占布局,在中國成立研究院。在這樣的背景下,劉慶峰產生了創業的想法。
在獲得導師首肯后,一邊攻讀博士學位的劉慶峰一邊拉攏一批中科大校友開始創業。1999年6月,安徽硅谷天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半年后,改名科大訊飛。
創業之初,劉慶峰對于科大訊飛的定位是開發面向大眾消費市場的產品,因為他認為語音技術遲早要面對大眾,融入大眾的生活日常中。
很快,一款名叫“暢言2000”的電腦軟件問世,這是一款針對 PC 的軟件,通過語音既可以有指令的操作,又可以有文本輸入,第一次把手寫輸入的隨意性和語音輸入的快速性無縫整合在一起,這個軟件的“成功版”賣兩千塊錢一套,科大訊飛在全國十幾個省打廣告,然后招商。
對于這款產品,劉慶峰信心十足,兩三年內將帶給科大訊飛10億甚至100億的營收。
最終,暢言2000并沒有給科大訊飛10億甚至100億的營收,反而讓這家初創僅一年的企業面臨破產危機,最困難時,劉慶峰自己借錢給大家發工資。
夢想照進現實
第一款產品失利后,科大訊飛命懸一線,為此專門在巢湖半湯召開會議討論大家的去留。 經中科大聯合創始人團隊的堅持,大家最終堅定初心,科大訊飛要做中國乃至全球語音產業的龍頭,并對未來達成3個共識:1.人工智能產業未來有100億的空間;2.我們能成為這個領域的No.1;3.我喜歡。
在總結暢言2000失敗的時侯,科大訊飛悟出幾點:一是盜版猖獗,科大訊飛正版軟件剛一面世,盜版已經鋪天蓋地;二是因為大部分用戶是老年人,操作電腦的能力很差,時常因為電腦本身的硬件問題呼叫售后服務,這推高了科大訊飛的運營成本;三是因為團隊都是技術出身,缺乏建渠道做市場推廣的營銷經驗;四是PC 已經比較好地解決了人機交互的問題,對語音的需求沒那么迫切。
同時他們也得出結論,科大訊飛暫時不適合大眾消費市場,只能轉而攻企業級用戶。
當時他們看中的是電信。2000年以后,中國電信的168電話信息平臺開始鋪向全國,其原本是人工錄音接聽,很難應付海量和動態的信息,而科大訊飛的語音合成技術,正好可以解決這一問題。這是一個價值上億的訂單,對于科大訊飛來說勢必要拿下。
不過,電信看不上當時還是小團隊的科大訊飛,而是具備整個系統集成和企業綜合實力的華為。于是,科大訊飛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與華為合作,將技術嵌入到華為的系統平臺上。最后,與電信的合作就這樣間接的達成了。
與華為的合作模式的成功令科大訊飛在市場得到認可,中興和聯想在內的50多個企業也很快成為其合作伙伴,也吸引聯想投資和英特爾在內的三家知名企業相繼入股。投資方在資金、資源和經驗上的助推,將科大訊飛推向了產業化的快車道。終于,在經過5年的虧損后,科大訊飛在2004年首次扭虧為盈,次年語音產品實現銷售收入1.5億元,利稅2500萬元,帶動相關產業10億元以上,推動語音產業進入全面爆發階段。
?2007年,科大訊飛完成股份制改造,一年后,2008年5月12日在深圳中小板上市,成為中國在校大學生創業的第一家上市公司,也是國內唯一一家語音產業上市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