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財經要聞 >

湖南湘西州:地質旅游熱起來,村民腰包鼓起來

寒冬時節,湘西山區被大霧籠罩,寒氣刺骨,記者坐在施成富老人家中卻感覺暖意融融,火塘的柴火燒得正旺,上面吊著的臘肉散發出誘人的香味。

4年前,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時,曾圍坐這里。那時這個純苗族村寨還是個深藏在大山里的“窮旮旯”,年人均純收入只有1600多元,不少人家的唯一電器是電燈。總書記的“精準扶貧”戰略思想在這里誕生后,湘西州建立了“精準扶貧+地質旅游”的模式,依托于花垣縣古苗河省級地質公園建設,十八洞村以巖溶地質遺跡為資源大力發展地質旅游產業。

十八洞村村長龍吉隆語帶自豪,板著手指數起了地質公園給村里帶來的巨大收益:“今年國慶節,村里一天平均游客2萬人,8家農家樂生意火爆。18名村民在剛建好的山泉水場上了班,一個月工資2000多元錢,還有五險一金。現在不僅水、電、網、路都通了,還有無線網絡覆蓋全村。去年村里人均純收入已達8000多元。”

作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茅古斯舞被古丈縣紅石林國家地質公園列入園內民族風情表演項目。只見頭戴稻草帽、身裹稻草裙的十幾名“茅人”正在圍獵一只“老虎”,他們時唱時跳,在億萬年海底變遷形成的紅石林天然舞臺上,再演了一場土家族先祖漁獵生活的茅古斯舞。

今年80歲的李云富,自紅石林地質公園建成后,就在這里表演茅古斯舞。“一天2場,一個月工資3000多元,已經很滿足啦。家里還種著椪柑、八月瓜、茶葉,一年收入有萬把塊錢,去年就已經脫貧啦。”?燈鶼衷詰納睿褊窮宓睦弦成俠摯嘶ā?

湘西州擁有五龍山縣國家地質公園、古丈縣紅石林國家地質公園、鳳凰縣國家地質公園、永順縣猛洞河省級地質公園、吉首市德夯省級地質公園和花垣縣古苗河省級地質公園。

自治州利用得天獨厚的地質遺跡資源優勢,助力20個貧困鄉鎮打贏了脫貧攻堅戰。

“我們在實施過程中,始終將地質旅游放在突出位置來抓,積極改善軟硬件條件,極大促進了地質資源優勢轉化為旅游經濟優勢。”湘西州國土資源局局長高文化介紹。近年來地質公園拉動旅游業快速發展,2012年~2016年,全州地質公園累計接待游客850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08.6億元。地質公園景觀游新增餐飲、住宿、旅游產品銷售、導游講解、民俗表演等旅游服務就業崗位8.6萬多個,直接和間接帶動就業9萬余人,人均年收入2.3萬多元,通過建設地質公園直接實現20個村整村脫貧。

“德夯,苗語的意思是‘美麗的峽谷’。這里山勢跌宕,絕壁高聳,形成了許多斷崖、石壁等地質景觀。”在德夯地質公園內,講解員楊麗麗向游客詳細介紹地質遺跡,清脆的嗓音在峽谷中回蕩。她以前在吉首市里打工,掙得不多還非常辛苦。經過專業的科普培訓之后,這個聰明的姑娘很快就勝任了工作,已成為園區內的金牌講解員。

古丈紅石林國家地質公園以紅色巖溶為主要景觀,同時擁有寒武系古丈階“金釘子”剖面,各種巖溶石林、洞穴,峽谷地貌、地層剖面等,是集游覽觀光、科研科普的綜合性地質公園。

“2012年正式開園后,隨著近幾年投入加大,每年的游客量以50%的速度遞增,去年游客量突破30萬人次。地質公園也帶動了農家樂的迅速發展,現在已經有48戶農戶開起了農家樂,平均一天接待游客3000人以上。”古丈縣國土資源局局長劉平介紹道。

湘西州堅持以地質旅游為主導,輻射帶動其他產業發展,尤其是現代農業產業。湘西州在地質公園旅游園區及交通沿線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種植養殖,形成了以古丈茶葉、鳳凰紅心獼猴桃、湘西椪柑、湘西臘肉等為代表的特色農產品,建成現代農業基地76個,規模種養面積3.5畝,年產值超過20億元。

3.jpg

最新動態
相關文章
湖南湘西州:地質旅游熱起來,村民腰包...
九芯夢,健康好水夢——專訪九芯凈水創...
2017短視頻行業盤點:風口來襲,快手領...
“一帶一路”成我國車企重點布局區域
艾瑞最新報告:B2B2C在線教育平臺成行業...
這些二線城市 將成為今年買房新熱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