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進行時,雨城區上里鎮龍泉村迎來新的一輪發展。茶園托底,襯出生活富裕底色,50畝村集體羅漢果試驗田,正孕育著村集體資產壯大的希望。
找“不敢”原因
打消村民顧慮
“清明節前過來的苗子,我和村組干部種了起來。”雨城區人大代表、上里鎮龍泉村黨總支副書記趙學慶說。
鄉村振興工作中,龍泉村想方設法壯大村集體經濟。但龍泉村有個頗為尷尬的問題——沒有集體土地。
“我們的土地全部分給村民了,沒有給集體留。”趙學慶說,當時就想著村民有了生產資料,能創造更多價值。實踐證明,這樣做效果不錯。就拿同村的村民代興友來說,在自家茶地中套種羅漢果,去年茶葉和羅漢果的銷售收入近7萬元。
有了成功的先例,不少村民心動,但是卻不行動。
“我明白大家的擔心。”趙學慶說,他和上里鎮人大主席團就這個問題走訪調研了不少群眾,大家心里始終有擔憂。
“大家怕套種羅漢果,就像當初種獼猴桃一樣。”趙學慶說,2013年,上里鎮開始推廣種植獼猴桃,就在大家嘗到甜頭之際,2016年,一場潰瘍病,讓龍泉村獼猴桃“顆粒無收”。
保守起見,大家在政府的鼓勵中,發展茶產業。
茶園套種的方式,不僅能最大化利用土地資源,還能助農增收,但龍泉村的村民始終不敢再輕易邁出這一步。
尋“想干”路徑
鋪好發展道路
鄉村振興,關乎龍泉村未來發展。
在上里鎮人大主席團的支持下,趙學慶依托自身人大代表和村組干部的雙重身份,由村集體帶頭,先行先試,破除龍泉村新的發展難題。
沒有地,龍泉村就去和企業商量,采用合租的形式,租下一塊50畝的土地。
發展啥?雖前有“珠玉”,但為了穩妥起見,趙學慶帶著村組干部外出考察羅漢果產業發展。
“一根藤能結幾十顆果子,每顆市場價0.7元至1元不等,50畝地可以種9000棵苗,理想狀態下,你算算,這個收益可觀嗎?”趙學慶說,“所以,我們村集體必須要搞這個產業。”
村集體發展資金有限,趙學慶與企業商量,等產生收益后再給付租金,得到企業的支持。同時,他自己貸款,墊付進集體發展資金中。湊了6萬元,龍泉村的羅漢果試驗田開動了。
村干部和當地村民都積極參與進來。種苗,鋪地膜,拉爬架,短短幾天時間,羅漢果試驗田有了雛形。
“前幾天下了雨,你看,這些苗子長得多好。”趙學慶說,“我覺得這事能成!”
一邊學一邊干,趙學慶說,通過50畝羅漢果的種養經驗,給龍泉村的發展探好道路。(記者 胡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