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綜合 > 銀行 >

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項目 助力經濟體融合互通

11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研究所所長穆長春在2022香港金融科技周上發言表示,多邊央行數字貨橋項目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充分復用現有基礎設施,實現不同央行數字貨系統間及其與傳統金融市場基礎設施間的互聯互通。

此前,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等聯合發布的報告《貨橋項目:央行數字貨助力經濟體融合互通》公布情況,多邊央行數字貨橋項目成功完成了基于四種央行數字貨的首次真實交易試點。在六周時間內,來自四個不同司法轄區的20家商業銀行通過貨臺為其客戶完成跨境匯款和外兌換業務共計164筆,總額折合人民超過1.5億元。

“擁有本國央行數字貨系統不是參與貨橋項目的先決條件。”穆長春稱,央行數字貨應用于跨境場景需要考慮各司法管轄區不同監管要求和技術標準異構。貨橋在業務設計之初就建立了基礎設施對接模塊,可兼容多種對接模式,包括跨境收付雙方均有各自的CBDC系統,或其中一方尚未建成CBDC系統等。

具體來說,貨橋可與本國央行數字貨系統對接,支持央行數字貨系統與貨橋間的資金轉移;還可以與現有的傳統支付系統(如RTGS或FPS)對接,支持尚未發行央行數字貨的司法管轄區參與者在無需建立自己的央行數字貨系統的情況下,在貨橋上發行央行數字貨,而這一發行可以通過從本國RTGS的相關銀行賬戶中扣除等額資金來實現。通過對接模塊,還可以增加貨橋的可擴展,降低貨橋參與機構接入成本,使更多參與者能夠參與其中,提升跨境支付的覆蓋范圍。

在談到貨橋的技術架構時,穆長春表示,“我們為貨橋搭建了一套系統,其核心是貨橋區塊鏈。貨橋項目采用了樂高積木式的架構即模塊式架構。與‘囪式架構’相比,模塊化架構的優勢在于它允許模塊之間的互動和協同、大幅度降低合規及監管成本,提升多國(地區)間業務治理、監管和政策體系的靈活度和適應能力。”

在被問及貨橋為何使用區塊鏈技術時,穆長春還談到,區塊鏈技術雖然不是最適合支付系統的技術,但考慮到貨橋參與方眾多,各司法轄區的跨境支付監管制度、資本流動管理制度各有不同,為了更好地解決多方信任和隱私保護等問題,去中心化的技術路線是較為適合的選擇。

同時,通過交易執行和存儲的解耦等技術設計,貨橋區塊鏈實現了低延遲和高能。展望未來,穆長春表示,隨著Dashing共識協議的部署(目前已在測試中),貨橋區塊鏈也將在跨境場景中實現更高的效率和穩定,提供更優的支付體驗。

多邊央行數字貨橋項目力求打造以央行數字貨為核心的高效率、低成本、高可擴展且符合監管要求的跨境支付解決方案,旨在通過覆蓋不同司法轄區和貨,探索分布式賬本技術和央行數字貨在跨境支付中的應用。

最新動態
相關文章
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項目 助力經濟體融...
深圳銀行業保險業前三季度成績單出爐 ...
貴陽銀行前三季度凈利潤43.89億元 不良...
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試點已滿一年 ...
六大行9個月賺了1萬億 宇宙行工商銀行...
光大銀行2022年前三季度金融服務質效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