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由國家工信部發布的中國首個激光電視行業標準《電視接收設備激光投影顯示規范》(以下簡稱《規范》)正式實施,讓這一新興家電領域有了更明晰的發展路徑,其中對必備功能的要求,亮度單位的規定,將進一步防止市場中出現的魚目混珠的行為,也將讓行業進入高速的健康發展期。
行業向渾水摸魚說“不”
“市面上也有一些打著激光電視旗號,卻用投影標準做激光電視的廠商,最終讓消費者權益受損。隨著激光電視首個行業標準正式實施,那些魚目混珠、用戶體驗不佳的產品,將會從市場競爭中逐步被淘汰。唯此產業才能興隆、行業才能發展。”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激光電視產業分會秘書長鐘強對記者表示。
據了解,《規范》由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海信、長虹、小米等25家單位共同起草?!兑幏丁穼τ诩す怆娨暜a品多項指標做出規定,例如對其功能的要求中,幾何圖像校正、自動保護等為必備項目,可選功能則包括光學調焦、內置揚聲器等。對于光學性能的要求包括在水平、垂直兩種狀態下,標清、高清、4K、8K分別對應的清晰度,此外對于對比度、亮度、幾何形變等均做出明確要求。給出標準的同時,該文件還描述了對應的測量條件和測量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規范》明確了激光電視的亮度單位為尼特,而非流明。業內人士認為,激光電視的原理乃是畫面經過屏幕反射進入人眼成像,所以用尼特進行計量更加貼合人們的視覺需求。
對于這一規范的出臺,消費電子專家許意強認為,此舉明確了激光顯示技術在電視行業主力軍的地位,稱“不是什么顯示技術都能被應用于電視產品上”。同時也對這一新產品給出清晰的技術標準和定義,讓很多投影儀不能渾水摸魚,打著激光電視的幌子賣投影機。
市場凸顯群雄逐鹿格局
早在標準制定前,激光電視的熱度已在悄然醞釀。據洛圖科技(RUNTO)數據,2015-2021年,中國激光電視市場年復合增長率高達155.8%。海信激光顯示公司副總經理王偉對記者表示,在百度、小紅書、知乎等平臺,以“激光電視”為關鍵詞的主動搜索量同比均增長了120%以上。同時,激光電視也成為備受消費者青睞的大屏護眼的換代產品。
產業觀察家康釗向記者介紹稱,“目前全球激光電視的主要供應商是中國企業”。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內地激光電視市場出貨量達到28萬臺,同比增長31.9%,銷售額47億元,同比增長27.7%。康釗認為制定標準有利于中國出口相關產品。
包括三星、索尼、LG在內的一眾品牌已經涉足激光電視賽道,在中國市場中“群雄逐鹿”,國內品牌則有海信、長虹、峰米等。業內觀點認為,激光電視目前呈現“高寡占”型市場格局,排名前三的企業市場占有率高達84%。其中又以海信“一馬當先”,據洛圖科技數據,2021年,海信激光電視的市場份額在40%-50%,峰米、長虹略超20%,而小米、堅果則不足10%。
業內觀點認為,此種格局能令具備先發優勢的企業吃到更多早期紅利,這也是各品牌爭先恐后的原因。此外,標準的制定也能令先發企業具備更多話語權。
產業日趨走向健康成熟
伴隨著激光電視出貨量的提升,原來高高在上的價格也在破冰。根據最新GfK中怡康報告,激光電視線上均價從2018年的四五萬元降至現在的一兩萬元,激光電視行業參與品牌開始增加,價格也更加具有競爭力。
對于目前市場上激光電視與液晶電視之爭的問題,許意強表示,其與液晶電視在功能上早就有區分,稱激光電視誕生之初的定位就是大屏,瞄準的是國內主流家庭的客廳觀影需求。
如果將目光投向“家庭影院”這一細分領域,可以看到國內家庭影院市場規模從2014年的212.5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548.5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14.5%,或能印證消費者對于在家觀影的高漲需求。
據了解,激光顯示是我國彩電行業發展的重要技術方向,也是在世界范圍內率先實現技術創新和引領的電視品類,位列科技部“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新型顯示與戰略性電子材料”重點專項。2014年以來,在海信等行業龍頭企業的積極推動下,我國在光源設計、光機模組、整機設計等關鍵技術方面做到了全球領先;在專利方面,中國在激光顯示領域申請和授權的專利數已經躍居全球第一。
康釗則指出,任何新物種在推廣初期,都存在價格高、無標準等問題,新技術的產品往往是給高端用戶使用,激光電視也一樣,而隨著市場的完善,產業也將日趨成熟與健康。此外,許意強看好《規范》對該產業的促進作用,并表示:“會吸引更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參與,做大激光電視產業。”(記者 金朝力 王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