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財替代為定位的“固收+”基金,迎來監管規范。近日,有多家基金公司收到監管窗口指導,對涉及以“固收+”名義進行宣傳的含權債基中的權益資產投資比例進行限制,要求在30%以內,超過則不能以其宣傳。
基金業內人士認為,這是對“固收+”基金的正本清源,讓這一類理財替代產品做到名實相副。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了解到,部分公募基金公司此前已對“固收+”基金的宣傳等做出調整,避免給投資者造成錯誤印象。
對“固收+”明確定義化
(資料圖片)
記者獲悉,此次監管對“固收+”基金的規范,集中在“固收+”基金的界定以及宣傳上。
基金業內人士表示,公司收到的監管窗口指導指出,目前,在申報“固收+”新產品時,權益投資比例須在10%至30%;同時,在老產品宣傳時,對于基金合同定義的投資組合中權益資產占比上限超過30%的產品,不能在宣傳時將其稱作“固收+”基金,也不能按照“固收+”基金的特征進行推廣。
“一方面對新申報的‘固收+’基金做了較為清晰的界定,另一方面對老基金產品的宣傳推廣做了規范。不過,對于權益投資的比例問題,目前是這樣一個指導意見,后續可能根據具體實踐進行調整。”有公募機構合規部門負責人表示。
”我們收到窗口指導了。簡單來講,就是要把‘固收+’從此前的一種投資策略進行明確定義化。“深圳某公募內部人士分析稱。“固收+”此前大多是一種增強投資策略,通過在固收類組合中加入一定的股權類資產,達到增強收益效果。但權益資產的比例,此前在基金合同中是沒有明確規定的。因此,在實際運作中,“固收+”產品的權益比例由基金經理把握,通常是0-30%,但也有個別產品的權益比例突破30%,并無明確規定。
“因此,這次的窗口指導明確規定了這類產品的權益投資比例。只有權益投資比例在10%-30%的產品才能叫‘固收+’,且這一規定未來會在合同中明確列出來。除此之外的其他產品均不能以‘固收+’的名義進行宣傳。”該公募人士說。
也有公募機構人士表示,尚未接收到監管部門具體的窗口指導。但是,對于“固收+”基金的清晰界定和規范宣傳,已經是監管部門和基金行業的一大共識。“‘固收+’基金的興起,就是憑借理財替代的東風。而且這一名稱,具備誤導性,‘+’的說法給投資者以正向加強的暗示,卻沒有調整回撤的必要提示。”上海一家大型公募機構的市場部門負責人表示。
公募基金行業主動調整
今年以來,由于增強策略部分的拖累,“固收+”基金一度尷尬淪為“固收-”。
Wind數據顯示,今年年初至6月下旬,在全市場2000余只“固收+”基金中(主要為二級債基和偏債混合型基金),僅有400余只取得正收益,收益為負的接近八成。
如果是正常的權益倉位波動,尚在可以解釋的范圍之內。但在“抽絲剝繭”之后,可以看到“固收+”基金存在著產品特征不清晰、產品宣傳不當等問題。
中國證券報記者梳理了各家基金公司明確界定為“固收+”基金的相關產品情況發現,大比例投資可轉債等的基金產品同樣被宣傳為“固收+”投資。在市場實踐中,大比例押注高彈性可轉債產品使得這類“固收+”基金瞬間變色。
面對這樣的狀況,公募基金行業已經先于監管規范要求行動起來。
上海一家銀行系基金公司人士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公司內部已經對“固收+”的概念進行自我定義。“嚴格限制權益倉位的比例,不能將過高的彈性藏在‘固收+’的名號之下。對于可轉債的倉位,公司內部在考核時,會按照一定比例分別折算成權益倉位和固收倉位。”該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有頭部公募機構表示,公司已收到上述窗口指導意見,已經在公司層面暫停了“固收+”這一概念的宣傳。
“固收+”已成大品種
Wind數據顯示,2019年、2020年、2021年,“固收+”基金規模分別為7721億元、12637億元、21106億元。2021年,“固收+”炙手可熱,全年成立的基金數量達385只,募集規模超5300億元,其中發行規模50億元以上的達20只。
進入2022年以來,權益市場的回調,讓“固收+”基金很“受傷”。到了“深V反轉”的二季度,“固收+”類基金產品開始收復失地。
中信證券指出,二季度含權債基與偏債混合型基金收益率反彈。2022年上半年表現最好的基金分類為中長期純債型基金、短期純債型基金,中位數收益率分別為1.58%、1.52%。受權益市場調整的影響,混合債券型二級基金、偏債混合型基金、可轉換債券型基金上半年收益率中位數分別為-0.7%、-0.8%、-7.78%。上述三類基金二季度收益率明顯反彈,中位數收益分別為2.14%、2.1%、6.59%,且大多數產品獲得正收益。
“市場的震蕩,淬煉了‘固收+’基金,也磨煉了投資者。相信在未來,投資者對于‘固收+’基金的選擇,將更加趨于客觀理性,基金公司也應該順勢而為,不要再玩過度包裝、不當引導等的營銷老把戲了。”有券商基金分析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