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股鈉離子電池概念股持續火熱。9月26日,山東章鼓漲停,傳藝科技也觸及漲停板,寧德時代、鵬輝能源、鼎盛新材等公司跟漲。其中,傳藝科技的股價在3個半月的時間漲幅已經超過了370%。
(相關資料圖)
鈉離子電池的大火,和即將到來的“量產元年”有關。據寧德時代9月14日回復投資者提問稱,公司正致力推進鈉離子電池在2023年實現產業化。而傳藝科技和中科海鈉均預計將在2023年實現鈉離子電池量產。
為何資本市場會看好鈉離子電池?它的量產又是否會動搖鋰電池的地位呢?
鈉電池大戰“鋰大爺”
市場對鈉離子電池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在理論上的成本優勢。近年來,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熱銷,在動力電池技術路線上“獨霸天下”的鋰離子電池也隨之需求大增。
據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2021年全國鋰離子電池產量324GWh,同比增長106%。國聯證券預測,到2025年國內鋰電池需求量將達到1052.5GWh,是2021年的3倍以上。
下游需求的激增,也助推了上游原材料價格的激增,近年來,“鋰大爺”、“鈷奶奶”和“妖鎳”等外號的出現,就是上游原材料價格暴漲的體現之一。
就拿在正極材料中價格占比較高的碳酸鋰來說,據Wind數據,2020年9月30日,電池級碳酸鋰現貨價格是4萬元/噸。但兩年之后的今天,這一價格已經飆升至50.45萬元/噸,漲幅超11.6倍。
下游企業的成本壓力驟增,帶動了市場對理論成本更低的鈉離子電池的期待。據了解,雖然同為“搖椅電池”,但除了隔膜之外,鈉離子電池在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等方面的材料選擇上都和鋰離子電池不同,從而形成了成本的差異。
根據中科海納官網披露的數據,如果鈉離子電池選用NaCuFeMnO(正極)/軟碳(負極)體系,鋰離子電池選用磷酸鐵鋰(正極)/石墨(負極)體系,鈉離子電池材料成本可降低30%-40%。
中歐協會智能網聯汽車秘書長林示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鈉離子電池的開采成本和使用成本都比較低。其次,鈉離子電池的安全性要比三元鋰電池高,因為它沒有“過放電”特性,使用過程中不會出現安全隱患。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理論成本之所以低,也是因為鈉離子儲量比較豐富,常見形態就是鹽。在我國鋰資源大量依賴進口的情況下,發展鈉離子電池對“資源安全”來說也有一定意義。
北京特億陽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裁祁海珅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的鋰資源相對匱乏,大約70%需要進口,未來的鈉離子電池是對鋰離子電池的支撐和保障。
現階段,鈉電池并不便宜
不過,鈉離子電池成本優勢目前還只體現在理論上。現階段,和已經發展成熟,靠規模化生產降低了大量成本的鋰電池相比,鈉離子電池實際上并不具備成本的優勢。
祁海珅表示,目前階段的鈉離子電池生產成本還是比較高的,產業化、大規模生產時間點還沒有到來。待小批量推廣后,未來兩三年可以逐步釋放出一定的產能,性價比也會突顯。
鈉離子電池的成本,或許會隨著技術的成熟和生產規模的擴大化而降低。但它相比鋰離子電池而言的成本優勢,卻并不一定能在短期內得到凸顯。
真鋰研究首席分析師墨柯就表示,鈉離子電池能量密度偏低,要想在某些市場取代鋰離子電池,就需要價格更便宜。理論上能做到,但實際上也不太容易做到。
“因為鋰離子電池的技術也會進步,成本也會下降,而且目前碳酸鋰價格處于高位,一旦進入下降通道,意味著磷酸鐵鋰電池價格會快速走低。鈉離子電池要從無到有、從有到價格更低,這個進程必須快于磷酸鐵鋰電池的價格下降速度,才能在未來某個時間點取得性價比優勢。”墨柯說。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市場對鈉離子電池的期待,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在理論上的成本優勢。而成本優勢都是在對比中產生的,目前鋰離子電池的關鍵原材料碳酸鋰價格高企,放大了鈉離子電池的優勢。
不過,碳酸鋰的價格具有周期性,有上漲自然有回落。據Wind數據,在2018年1月初到2020年10月初,碳酸鋰價格就曾經歷大幅下滑,從16.4萬元/噸回落到4萬元/噸,跌幅超75%。
鈉離子電池能否趕在碳酸鋰價格回落之前充足發揮價格優勢贏得市場?這將是一場“和時間的賽跑”。
換個角度思考,鈉離子電池“量產元年”的到來,是否會影響到目前的碳酸鋰價格?林示認為不會。他表示,寧德時代宣布致力于推動鈉離子電池在2023年實現產業化。從產業化到量產,再到裝機,依然需要一到兩年的時間,所以說至少在2024年之前,鋰礦的價格依然會相對穩定,因為整個電動汽車的銷量增長非常迅速,對鋰的需求量依然很大,短期內很難改變鋰礦供需失衡的問題。
“補充”而非“替代”
目前,鈉離子電池領域的主要玩家生產進度如何?
據梳理,寧德時代2021年發布了第一代鈉離子電池,計劃于2023年形成鈉離子電池的產業鏈;傳藝科技即將進行中試線投產,預計一期2GWh的鈉離子電池項目將于2023年投建;華陽股份和中科海納計劃建立電池PACK廠,2023年擴產至10GWh鈉離子電池正、負極材料生產線;容百科技規劃在2023年實現鈉電池正極材料每個月千噸級出貨;振華新材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預計在2022年第四季度進入小批量試用階段;多氟多的六氟磷酸鈉已商業化量產,鈉電池的量產仍在實驗室階段。
那么,如果鈉離子電池能夠贏得“賽跑”,發揮其成本優勢,又是否會對現有的鋰電池的整體地位產生沖擊呢?
許多業內專家都認為,鈉離子電池對目前的鋰電池只能起到一個“補充”作用,而無法形成“替代”,兩者的主要使用場景有所區別。
林示表示,鈉離子電池有著較為明顯的缺點,其一是能量密度很低,同樣重量的電池情況下,鈉離子電池只有三元鋰電池續航里程的60%多,其二是壽命短,意味著后續換電池的成本較高。
據財通證券數據,鈉離子電池能量密度一般在100-150Wh/kg,而鋰離子電池可以達到150-250Wh/kg。在循環次數上,鈉離子電池一般是1000-3000次,而鋰離子電池則普遍在3000次以上。
“所以說無論是鈉離子電池還是鋰電池,誰也不可能取代誰。鈉離子電池今后可能會用在價格比較低廉的產品上。”林示說。
祁海珅認為,鈉電池可以廣泛應用在通信基站、低速電動車、電動自行車、電力儲能、太陽能路燈等對能量密度需求相對不高的領域,這一技術路線將會是鋰電池技術路線很好的補充。
也就是說,在新能源汽車等要求能量密度和續航里程的領域,鈉離子電池的出現難以撼動鋰離子電池的地位。但在儲能電池、小動力車、電動二輪車等領域,鈉離子電池有逐漸普及的可能。
事實上,鈉離子電池未來的市場空間主要在儲能領域。據財通證券研報,儲能領域對鈉離子電池的需求規模將從2021年的零GWh增長到2025年的48.74GWh。在2025年,超過66%的鈉離子電池將用于儲能領域。
上述研報顯示,2025年鈉離子電池市場規模將達到398億元,2022-2025年年復合增速超300%,市場需求直接從21年的零GWh增長到25年的73.5G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