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3日,俯瞰“漁光互補”項目。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和孚鎮的“漁光互補”光伏電站,集灌溉、發電、養殖等功能于一體,自2016年投用以來年均發電量近3億千瓦時。圖/IC photo
文 | 謝良兵
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三季度中國經濟恢復向好,明顯好于二季度。從環比看,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3.9%,高于彭博社統計的經濟學家3.3%的預期值;9月份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3%,同樣超過彭博社統計的經濟學家預期的4.8%。
(相關資料圖)
中國經濟的超預期恢復增長,引發了世界范圍內的廣泛關注。
此時的全球經濟依然充滿挑戰。近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接連下調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并警告“全球經濟正逼近衰退”。但世界銀行發布的一張世界發展指標數據庫測算圖卻顯示,2013年至2021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38.6%,超過七國集團(G7)國家貢獻率的總和。
在當前中美博弈、新冠疫情、俄烏沖突等多重因素疊加導致世界經濟復蘇更加脆弱的背景下,意大利國際社會科學自由大學教授安東尼奧·馬約基認為,中國經濟的持續恢復將對世界經濟產生積極影響。尤其是中國經濟三季度數據的向好,顯示出中國經濟仍是世界經濟增長重要的穩定器和動力源。
1
世界離不開“中國制造”
這幾年,中國一些制造業企業向東南亞轉移。比如越南,正在成為低成本制造和采購的承接者。紡織品、日用品等開始多了“越南制造”“印度制造”的身影。但它們對中國制造業的沖擊難以具備顛覆性。根據世界銀行報告,2021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占世界的28.55%。越南只占0.34% ,相當于中國的1.17%。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8月、9月,氧化鋁、飛機及其他航空器、汽車、太陽能電池、箱包及類似容器的出口數量都在增加,尤其是氧化鋁、飛機及其他航空器,9月同比增長均在2000%以上。9月,汽車(包括底盤)出口36萬輛,同比增長106%;電動載人汽車出口108874輛,同比增長129.6%。
正在入冬卻經受能源危機的歐洲,此刻更需要“中國制造”。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中國出口電暖毯1631.02萬條、出口額2.68億美元,為2017年有公開數據以來6年同期最高值。從同比增速來看,今年前8個月電暖毯出口額同比增長超4成,比同期出口量增速高出17.8個百分點。
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統計,1月-7月,中國家電業對歐洲出口額有所增長的品類包括空調、電熱水器、電暖器、電熱毯、電吹風,累計出口額分別為19.9億美元、1.3億美元、4.9億美元、3340萬美元、1.6億美元。
事實上,中國保暖品在歐洲市場銷量一直保持穩健增長,但像今年這樣的情況的確不多見。歐盟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7月,歐盟能源價格通脹年增長率達38.3%。據英國一家媒體計算,一條額定功率為100瓦的電熱毯開一整晚(約8小時),耗電程度僅為暖通空調的十分之一。
寒冬來臨,在電費和天然氣大幅漲價的情況下,歐洲消費者急需性價比更高的取暖方式。跨境平臺速賣通的數據顯示,荷蘭、法國、德國、波蘭消費者最依賴中國生產的“取暖神器”。阿里國際站數據顯示,取暖電器的需求量同比增長超40%,其中電熱毯同比增長超70%。
因此,雖然取暖器生產旺季已經結束,但浙江慈溪、義烏,廣東順德等地的家電企業依然迎來了訂單潮。慈溪市是中國電暖器生產基地之一,出口量占全國三成。根據寧波慈溪海關數據,今年1月至8月,慈溪取暖器出口33.5億元,同比增長26.3%,其中,出口歐盟15.3億元,同比增長55.2%。
相比起其他市場,在歐洲市場更受追捧的是那些基礎性、價格相對低廉的產品,比如保暖內衣、棉襪褲襪等所謂的“過冬八件套”。速賣通的數據顯示,10月以來,保暖內衣的銷售額環比增長246%。其中,秋衣秋褲在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波蘭等多個國家均有3倍以上的環比增長,分別為372%、362%、365%、316%和311%。
2
開放型世界經濟的“基本盤”
中國取暖產品在歐洲的爆發式增長只是中國經濟恢復向好的一個具象表現。
根據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今年前三季度,我國進出口總值31.11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9.9%,出口增長13.8%,進口增長5.2%,貿易順差4.23萬億元。這表明,開放的中國構成了開放型世界經濟的“基本盤”。
外資外貿的表現是世界觀察中國經濟的一個重要切面。
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司司長趙同錄在分析三季度進出口數據時表示,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我國一系列穩外貿穩外資政策舉措加力提效,外貿呈現較強發展韌性。前三季度,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32.0%,拉動GDP增長1.0個百分點。外資外貿為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作出了積極貢獻。
▲2022年10月24日,在山東港口煙臺港40萬噸級礦石碼頭,卸船機在卸載鐵礦石。圖/IC photo
有著窗口意義的上海外資外貿的強勢恢復,也為中國穩住“基本盤”貢獻良多。第三季度,上海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16.6%,汽車、手機、新能源等引領出口增長,第三季度出口同比增長27.7%,連續3個月保持增長20%以上。與此同時,外商依然看好上海、投資上海。1月至9月,實際使用外資185.68億美元,增長11.3%,規模創下歷史同期新高。
前三季度外資外貿的恢復向好得益于國家穩經濟政策效應和國家戰略引領作用持續顯現。今年以來,國家加大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出臺了穩經濟33項一攬子政策措施和19項接續政策措施。近期,商務部又印發了《支持外貿穩定發展若干政策措施》,該措施具有較強針對性,能夠有效支持外貿穩定發展,促進穩定經濟大盤。
各地也都出臺了相關措施。比如上海,就在3月底和5月底先后制定出臺抗疫助企“21條”、經濟恢復重振“50條”,以政策措施的確定性應對不確定性沖擊影響。9月底,上海在前兩輪政策基礎上制定發布了穩增長“22條”。據測算,截至目前,上海的三輪政策疊加實施已為當地各類市場主體減負超過2400億元。
面對疫情影響,各地也積累了諸多經驗。近期,四川省把企業作為最小的防疫單元,提前為企業員工備好吃、穿、住、行、醫等方面的需求,即使發生了疫情,企業員工從住所到工廠閉環流動,做到了生產不受疫情影響。這就使得企業即便是在疫情期間,仍能保持滿產水平,保障訂單交付,從而鞏固產業鏈的穩定。
由于這些政策與措施的保障,上半年企業反映強烈的運價、能源、資金、匯率等問題得到明顯緩解,使得外貿企業的信心預期明顯增強。中國貿促會發布《第三季度外貿形勢調研報告》顯示,45.1%的外貿企業表示三季度外貿發展信心逐步恢復;30.31%的外貿企業預計全年貿易額能夠實現同比增長,較二季度上升4.09個百分點。
3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
一個更加開放的中國,正在世界經濟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2021年中國GDP占世界比重達到18.5%,比2012年提高7.2個百分點;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從22.5%提高到近30%;中國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的地位更加穩固,貨物貿易占世界比重從2012年的10.4%提升到2021年的13.5%。
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中國經濟展現出強大的韌性與活力。
數據顯示,前三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870269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3.0%,比上半年加快0.5個百分點。分季度看,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4.8%,二季度增長0.4%,三季度增長3.9%。從環比看,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3.9%。《華爾街日報》報道稱,中國經濟第三季度增幅大幅高于前值,也高于市場預期。
前三季度,消費、投資、出口所謂“三駕馬車”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41.3%、26.7%、32%。對比去年65.4%、13.7%、20.9%的經濟增長貢獻率有明顯區別。其中,今年的投資對于經濟增長的拉動值有所增長,投資結構也進一步得到優化,避免過去過度的無效投資,讓投資最終成為拉動消費需求的重要引擎。
前三季度,制造業投資穩中有升,同比增長10.1%,增速比1-8月份加快0.1個百分點,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投資增長最快,達39.5%;基礎設施投資則持續發力。前三季度,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8.6%,增速比1-8月份加快0.3個百分點,已實現連續五個月回升。基建投資成為當前穩定經濟大盤的重要抓手。
數據顯示,前三季度,資本形成總額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26.7%,拉動GDP增長0.8個百分點;外貿韌性十足,凈出口實現較快增長,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32.0%,拉動GDP增長1.0個百分點;消費需求也總體延續恢復態勢,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41.3%,拉動GDP增長1.2個百分點。
這種韌性與活力的背后,一是源于穩經濟一攬子政策的持續發力;二是源于新舊動能轉換帶來的助力,前三季度,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5%,高于全部規上工業增加值4.6個百分點;三是源于中國正形成強力的經濟“雙循環”系統,中國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與14億人口的市場,內循環動力十足,此外,中國是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伙伴,外循環能力強大。
重要的是,中國對外開放的步伐仍在前進。
《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推出后,中國與區域內國家的貿易和投資往來更加密切。中國在疫情期間堅持舉辦進博會、廣交會、服貿會、消博會等國際性展會,主動同世界分享發展紅利。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
報告還提及“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系”,這意味著今后中國將更加注重將自身牢牢嵌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與之深度交融,防止“脫鉤斷鏈”;在與發達經濟體保持經貿合作的同時,中國更加注重與發展中國家密切貿易投資往來。
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有“越來越大”,中國經濟才能真正成為世界經濟越來越重要的源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