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鳳凰網財經訊 11月2日,由鳳凰衛視、世界自然基金會(瑞士)北京代表處(WWF)主辦,落基山研究所(RMI)、北京市企業家環?;饡?SEE基金會)、大道應對氣候變化促進中心(C Team)聯合主辦的“零碳使命國際氣候峰會2022”在北京召開,鳳凰網財經進行全程報道。本屆峰會以“綠色發展,碳路中國”為主題,盛邀近70位政商學界頂級嘉賓,共商低碳轉型與應對氣候變化,推進切實有效的有關行動。
澳大利亞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學創新創業學院院長劉科
在“更高、更快、更強的交通零碳轉型之路”圓桌討論環節,澳大利亞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學創新創業學院院長劉科表示,對新能源汽車的技術路徑要保持開放心態,不應該僅有電動或者燃料電池兩個選項,國家只需要定好碳排放標準,最后讓市場選擇技術。
劉科認為,絕對零碳是不存在的,世界也不需要絕對零碳,只要追求碳排放在今天的基礎上降低百分之七八十就夠了。“這個世界還是需要一定的碳,保證大自然生靈的生長和你我呼吸氧氣的來源?!?/p>
除了對新能源汽車的技術路徑保持開放心態,劉科還專門談到了燃料電池行業的健康發展問題。他認為,隨著電動車建廠越來越多,未來在材料方面,會受到鋰、鎳、鈷、鋅、鐵、銅等貴金屬的限制。有些材料儲量有限,有些材料產能有限,有些材料共性有限,“‘有限’必然引起材料價格的飛漲,到最后建了一大堆車廠,每個車廠都給礦業公司打工?!?/p>
所以,劉科建議,電動車的有效發展要和電池的回收技術同步,“隨著量越來越大,必須要把回收技術搞起來,這樣才能健康發展。”
對于交通領域的零碳轉型之路具體該怎么做,劉科認為,研究、分析會隨著時間和技術的變化不斷改變,脫離現實的預測沒有意義。對此,他還舉了美國前總統小布什的一則例子,“2003年,小布什總統在國情咨詢會議上,面對全世界的媒體說,‘今天晚上美國推出燃料電池計劃,2018年美國開的車全部是氫燃料電池汽車’,今天已經2022年了,實現了嗎?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