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末,B2B醫藥電商企業藥師幫再度向港交所遞表,將醫藥電商今年的這波赴港上市潮延續至年底。
回望2022年,在政策加持、“互聯網+醫療”等因素影響下,我國醫藥電商行業保持穩健的增長態勢,預計整個市場將達2431億元的規模。不過,今年的規模增速較以往有所下滑,跌破10%。其中,醫藥電商B2B市場憑借超93%的高比例依然占據著行業的主導地位。
(資料圖)
從企業角度看,2022年以來,叮當健康、圓心科技、藥師幫等中小玩家集體沖擊IPO,在醫藥電商領域掀起了一股赴港上市的熱潮。而阿里健康、京東健康這兩大巨頭則率先扭虧,走在了盈利的道路上,不僅給行業釋放出一個積極信號,也為其余玩家提供一個探索B端業務的樣板。
醫藥電商B2B市場占比超九成
我國的醫藥電商經過多年發展,已形成多種成熟的商業模式,目前主要包括B2B、B2C和O2O三種模式。其中,藥師幫、藥京采等平臺采用B2B模式,直連工業企業和零售終端;京東健康、阿里健康等平臺采用B2C模式,連接藥店和消費者,為醫藥電商領域的兩大巨頭企業;叮當快藥、上藥云健康等平臺則側重于O2O模式。
近年來,在政策加持、“互聯網+”概念、新醫改等因素的多重助推下,我國醫藥電商市場規模保持著持續增長態勢。不過,若將時間線拉長看,醫藥電商市場規模的增速開始回落,預示著行業發展或將進入平臺期。
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醫藥電商交易規模達1956億元,同比增長28.35%;到了2021年,醫藥電商市場規模同比增15.54%至2260億元;預計2022年將達2431億元,增速滑落至7.57%。
其中,2020年B2B市場規模同比增長45.52%至1723億元;2021年B2B市場規模為2072億元,增速下滑至20.26%;預計2022年將同比增9.9%至2277億元。
由此測算,2020年-2022年,醫藥電商B2B市場在整個醫藥電商市場中分別占據88.1%、91.68%、93.67%的比例,占比逐年增長,可見B2B市場在醫藥電商領域始終占據主導地位。
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雖然醫藥電商B2C模式市場份額不高,但它已經成為一個比較成熟且活躍的醫藥電商細分模式。未來隨著處方外流、分級診療以及藥品網絡零售的“解禁”,醫藥電商B2C市場需求將會持續提升。
藥品網售新規落地,網售處方藥有條件放開
一直以來,涉及國計民生的醫藥衛生ß都是政府重點監管的領域。2022年,醫藥電商領域最受關注的莫過于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藥品網絡銷售監督管理辦法》(下稱“辦法”)。
據了解,辦法共6章42條,明確了藥品經營企業主體和藥品網絡銷售平臺的責任,對藥品網絡銷售管理、監督檢查措施及法律責任作出了詳細規定,對藥品網絡銷售活動加以統籌整合。今年12月1日起,辦法正式實施。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上海融孚律師事務所程亮律師認為,雖然辦法的具體要求和規定,可能會在短時間內增加藥品網絡零售企業以及平臺方的運營成本,但規范合規的藥品電商市場環境,勢必會吸引更多藥品零售企業加入到網絡零售中來,發揮他們在線下銷售中已經具備的人員、技術上的優勢,在網絡藥品銷售這一賽道上以更加優質的姿態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過去多年,網售處方藥被明令禁止。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字生活分析師陳禮騰表示,此前由于監管的空缺,網售處方藥存在處方真實性確認難度大,線上醫保支付未開通、用藥安全難保障等問題未能有效解決,導致網售處方藥遲遲難開放。
而今年出臺的辦法改寫了這一局面,首次將處方藥網絡銷售進行“松綁”。據悉,辦法明確對處方藥網絡銷售實行實名制,要求第三方平臺建立并實施處方審核制度。在藥品展示方面,辦法規定處方藥與非處方藥應當區分展示,并明確在處方藥銷售主頁面、首頁面不得直接公開展示包裝、標簽等信息;通過處方審核前,不得展示說明書等信息,不得提供處方藥購買的相關服務。
上海正策律師事務所董毅智律師認為,四年多的醞釀,使得原本網售被禁止的處方藥有條件的被放開。但辦法多處對處方藥的網絡銷售在資質、管理、數據安全等方面提出嚴格要求。整體上看,意見的落地,意味著網絡售藥要進入新的節點,對于醫藥電商整個賽道來說,這也是一個風口。
叮當健康們沖擊IPO,掀起上市熱潮
具體到企業層面看,2022年醫藥電商領域掀起的上市熱潮可謂是一大亮點。
今年9月,叮當健康(前身為叮當快藥)成功登錄港交所上市。該公司主營業務包括快藥、在線診療及慢性病健康管理等,其中,叮當快藥以線上叮當快藥平臺和線下叮當智慧藥房為載體,為叮當健康最主要的業務板塊。
招股書顯示,2019年至2021年,叮當健康自營線上平臺的醫藥健康業務的ARPU分別為98.3元、129.0元及132.2元,自營線上平臺占線上直營收入的百分比分別為44.1%、36.5%及30.5%。截至最后實際可行日期,叮當健康于中國17個城市擁有348個智慧藥房。
記者注意到,在醫藥電商賽道,與叮當健康一樣選擇赴港上市的,還有圓心科技、藥師幫等企業。
今年4月及10月,圓心科技接連兩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沖擊主板上市。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按照2020年的收入計算,圓心科技是中國第一大專注于處方藥的綜合醫療交付平臺。而從營收構成看,圓心科技依舊是一家以“賣藥”為主的公司。
根據招股書,圓心科技主營院外綜合患者服務、供給端賦能服務、創新醫療健康服務三大業務,其中院外綜合患者服務包括院外藥房服務、院外醫療服務及藥品批發服務。2019-2021年及2022年前8個月,其院外綜合患者服務收入分別占總收入的97.9%、 97.5%、94.6%、95.3%;同期,院外藥房及藥品批發服務的收入占該項業務收入的95%以上,表明處方藥及醫療產品銷售為其最核心的業務。
無獨有偶,藥師幫也在今年5月及11月兩度遞表港交所。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以2021年商品交易總額規模(GMV)衡量,藥師幫是中國院外醫藥產業最大的數字化服務平臺。而不同于京東健康等B2C醫藥電商代表,成立近八年的藥師幫側重于B2B業務,其主要服務于上游的藥品生產企業、醫藥流通企業,以及下游的藥店、診所、衛生站等醫療機構。
中小玩家增收不增利,巨頭率先盈利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這股上市熱潮下,這幾家中小醫藥電商企業幾乎都處于增收不增利的境地。
根據叮當健康公布的招股書,2019年至2021年,其營收分別為12.76億元、22.29億元、36.79億元,營收增速分別為118.12%、74.69%、65.05%,呈逐年遞減態勢。
同期,其年內虧損額分別為2.74億元、9.2億元、15.99億元,呈逐年擴大之勢,累計虧損約28億元;經調整凈虧損分別為1.23億元、1.49億元、3.29億元,虧損額也逐年擴大。
圓心科技方面,2019年至2021年,該公司營收分別為23.52億元、36.29億元、59.38億元,持續保持增長態勢;2022年前8個月其營收同比增長29.8%至46.89億元。不過,2019年-2021年及2022年前8個月,其虧損額不斷擴大,分別為2.01億元、3.63億元、7.57億元、5.3億元,累計虧損約18.5億元。
相較而言,藥師幫的業績表現略勝一籌。2019年-2021年,其分別實現營收32.51億元、60.65億元、100.94億元,三年營收復合增長率為76.2%,營收表現較為強勁。同期,年內虧損分別為10.46億元、5.72億元、5.02億元,虧損規模逐漸收窄。
而與上述玩家相比,阿里健康、京東健康這兩大巨頭的最新財報透露,它們已經率先扭虧、走向盈利。
其中,阿里健康發布的截至2022年9月30日止六個月中期業績報告(2022財年上半年)顯示,其當期實現收入115億元,同比增長22.9%;凈利潤約1.62億元,經調整后凈利潤為3.5億元,同比均實現扭虧。京東健康發布的三季報則顯示,該公司Q3收入105.2億元,同比增42.1%;經營盈利7722.5萬元,同比扭虧;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經營盈利6.55億元,同比增長86.6%。
業內人士認為,阿里健康與京東健康雙雙盈利,一部分得益于它們對成本費用的有效控制,另一部分或許是其轉型智慧醫療所帶來的突破。這不僅能夠給行業釋放出一個積極信號,還能為其余玩家提供一個探索B端業務的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