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綜合 > 財經要聞 >

插上AI翅膀的CXO藥企能否騰飛:A股上市公司如何“一魚多吃”?

隨著制藥行業的不斷發展,關于提高藥品質量,借助人工智能等先進手段已成發展主流趨勢。盡管AI傍身,但仍難以緩解CXO企業的焦慮,創新藥企投融資節奏減慢、研發投入增速放緩等因素都成為綁住CXO企業的層層枷鎖。盡管市場一幅AI已來的景象,但一個產業的升華并不在短短的幾天內,只能待未來的某一個時刻破曉。

近日,一則英偉達將向AI制藥公司Recursion投資5000萬美元的消息,為接連下滑的CXO板塊帶來想象空間。在IPO動態上,CXO行業也展現出了狂歡的熱情:藥明生物分拆藥明合聯赴港上市,百英生物、湃肽生物等也相繼公布招股書。相關公司股價也應聲而起,泓博醫藥股價于7月13日20CM漲停,同日成都先導、諾思格均漲超7%

背后的市場邏輯在于,CXO行業中的CRO企業在服務藥物研發過程中積累了大量數據,對于完善數據庫、搭建高通量數據生成能力的智能實驗室,這也是AI參與者們重要的競爭壁壘。因此有分析認為,憑借豐富的數據優勢,CRO可能成為AI+領域最大贏家


【資料圖】

此外,AI制藥再向前邁進一步。由生成式人工智能驅動的臨床階段生物醫藥科技公司英矽智能6月27日宣布,其已經開始AI研制藥物的首批人體試驗,為一名中國患者提供了一種治療慢性肺部疾病特發性肺纖維化的新型療法。這種藥物名為INS018_055,是全球第一種完全由AI設計和研制的藥物,目前已推進至2期臨床試驗驗證階段,或即將成為制藥業的重要里程碑。另外,AI制藥公司英矽智能已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如果一切順利,那么英矽將成為首家登陸國內資本市場的AI制藥公司。

讓市場“著魔”的AI制藥—CXO企業如何“一魚多吃”

在生成式AI浪潮下,AI制藥有機會給整個制藥行業帶來質變,打破創新的瓶頸,解決研發效率的根本問題。在人工智能的所有應用中,醫療行業位列首位,數據顯示,預計2023年AI醫療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200億元。分析人士指出,而在AI與醫藥的融合中,CRO公司具有數據量龐大的優勢。作為獨立的第三方研究機構,CRO公司最大的優勢在于借助服務藥物研發過程積攢了大量數據,這些數據包括成功和失敗的經驗,能夠賦能、完善數據庫,這是他們的核心競爭力,也是他們的重要競爭壁壘。

研究結果顯示,在Ⅰ-Ⅲ期臨床試驗階段,CRO公司整體用時可節省34%,同時節省30-50%的成本。對于藥企來講,把研發外包給CRO公司具有巨大吸引力。根據智藥局不完全統計,2022年全球AI+藥物研發相關融資總事件達144起,總金額為62.02億美元(約人民幣426.66億元)。相較于2021年的整體共計73起,總金額共計42億美元的融資情況呈現雙雙上漲的態勢。目前國內AI制藥產業也出現了許多代表性企業,比如成都先導、藥明康德、康龍化成、美迪西、諾泰生物、凱萊英、博濟醫藥等。憑借豐富的數據優勢,CRO可能成為AI+領域最大贏家

在業內人士看來,CXO企業在AI制藥領域的布局可以達到“一魚多吃”的效果。一方面,生成式AI提高靶點發現的效率后,相關藥企的研發效率同樣有望得到提速,這無疑提升了整個創新藥行業的景氣度,進而推動藥企將研發等環節外包給CXO企業的積極性

據財聯社不完全統計,在AI制藥領域有布局的A股CXO上市公司為藥明康德、凱萊英、藥石科技、泓博醫藥、皓元醫藥、美迪西、成都先導等。其中,藥明康德自建AI團隊,近年來開始招募算法和數據人才,包括藥明康德hits事業部很早就開始將計算化學、CADD和深度學習等方法用于苗頭化合物的開發。其他公司具體業務如下

另一方面,部分CXO企業選擇參投AI制藥企業,同時又成為后者的供應商斬獲更多訂單。“AI加速靶點發現,但是不意味著用AI進行藥物研發就不需要臨床試驗,所以這部分有可能還是要委托給CXO企業來完成,所以AI制藥企業如果起來了,CXO的訂單也會變多,相當于又給自己帶來更多客戶。”北京一位私募機構人士表示。

但由于目前全球尚未迎來首款AI藥物的上市,AI制藥的潛力仍然需要實際落地項目的驗證。這意味著,AI制藥給CXO企業帶來的業績預期亟待時間兌現。“業績能不能兌現現在不好講,因為落地的藥物也沒有,其實我沒有看到太多的利好在境內釋放。但確實有時候股價總是跑在業績的前面。”北京一位私募基金經理向相關媒體表示。

當CRO選擇擁抱AI—難解創新藥“賣水人”CXO的焦慮

近來,AI領域一度站上風口,制藥業試圖借勢起飛,AI制藥或將成為未來現實。深圳某一級市場醫藥行業投資人向相關媒體記者坦言,盡管AI醫藥發展迅速,相關研發企業已減少需要反復自證的過程,但市場仍然帶著懷疑的目光去看待其技術和商業模式。2022年,全球多家AI制藥公司經歷了合作交易、融資等重要事件,但從海外AI制藥公司披露的年報來看,AI制藥企業也有著與普通biotech(生物醫藥)相同的煩惱:管線推進不順利、瘋狂燒錢卻收獲不多、上市藥物商業化受阻等

AI技術的出現將會加快藥物臨床前階段的研發進度,因此主要會影響臨床前CRO公司的價值。但這種改變的天花板卻并不高,甚至它可能只占到整個藥物研發的很小一部分。分析人士表示,臨床試驗的設計、適應癥的選擇,這些研發后端的事情是無法通過AI去解決的。這也導致我們雖然看好AI制藥這個賽道,但它卻并不會成為顛覆產業的存在。此外,很多化合物在藥物研發早期療效很好,但進入臨床階段卻無效甚至有很強的副作用,尤其針對于人體的試驗,是無法通過AI進行模擬的。對于AI制藥,投資者必須思維清晰,這是一個潛力很大的技術,但同時也必須謹防短期投機所造成的產業過熱的情況,AI制藥沒有看上去那么美。

圖:藥物研發流程示意,來源:塔夫茨藥物開發研究中心

在AI制藥風光的背后,也有些管線逐漸消失在市場視野范圍內。2022年7月,AI制藥先驅Exscientia首個進入臨床的AI設計的分子已經被住友方面停止研發,原因是臨床一期的研究并未達到預期標準,同時另一與住友合作的管線DSP-0038也消失在官網。

資料顯示,BioAge是一家用AI尋找與衰老疾病相關藥物靶點的公司,曾開發一款PGD2-DP1抑制劑BGE-175,用于治療過敏性鼻炎、后被用來降低COVID-19嚴重程度,其臨床二期直到2022年6月才完成,到如今也未公布臨床數據,該管線后來也從BioAge官網消失。市場仍然在期待第一個由AI輔助研發成功的創新重磅藥物的到來

關鍵詞:
最新動態
相關文章
插上AI翅膀的CXO藥企能否騰飛:A股上市...
裁員、關店、供應商欠款,家樂福究竟怎...
“政策底”助推A股迎來吃飯行情?十大券...
美國又一銀行破產!孤立事件還是新一輪...
支持科創中小企業融資,高收益債券專屬...
下半年布局醫藥?中藥業績增長持續性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