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綜合 > 財經要聞 >

資管“一哥”寶座易主!銀行理財還行嗎?

一石激起千層浪。銀行理財失去資管“一哥”寶座,引發廣泛關注。

銀行理財規模為何下降?未來資管行業的格局將會如何?銀行理財還是個“好行業”嗎?還值得買嗎?

在受訪人士看來,今年上半年,銀行理財市場規模下滑主要是受2022年末債券市場波動、今年6月末存款沖量等因素影響。但長遠來看,銀行理財的行業和產品再定位需要提上日程,擺脫以往“類存款”或“存款替代品”的定位,建立起真正區別于公募基金、銀行存款的優勢。同時,也需要優化固收“一枝獨秀”的產品結構,為行業規模穩定筑牢根基。


(資料圖)

規模增長乏力

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銀行理財市場規模達25.34萬億元,而2022年末為27.65萬億元。若與2022年9月末30萬億元的峰值相比,銀行理財市場規模下滑已超4萬億元,與公募基金呈現不同趨勢。

更為從業者所關注的是,截至6月末,銀行理財市場規模已低于公募基金存續規模(27.69萬億元)。

規模增長乏力,即使是頭部理財公司也未能幸免。

8月8日,農銀理財披露2023年上半年理財業務報告顯示,截至6月末,農銀理財存續產品規模為14206.60億元,較2022年末的17757.21億元下降超3500億元。

從記者調研情況來看,銀行理財市場規模增長乏力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是凈值化背景下,銀行理財不再保本,對投資者而言理財產品優勢有所喪失;二是巨額現金管理類產品整改,為公募貨幣基金增長提供空間;三是銀行理財產品體系單一,規模容易受到短期因素的影響。

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為7.21萬億元,較2022年末的8.76萬億元下降1.55萬億元。

相比之下,貨幣基金和債券型基金的吸金效果良好。 截至6月末,貨幣基金、債券基金規模分別為11.48萬億元、4.77萬億元,較2022年末分別增長1.02萬億元、0.5萬億元。

2022年末的債券市場波動,也在短期內影響了居民對金融產品的偏好,使得產品規模受到影響。冠苕咨詢創始人周毅欽分析,銀行理財市場在2022年末經歷了資管新規后最猛烈的凈值回撤,大量客戶贖回。

產品體系和投資結構單一

令從業者更為關注并疑惑的是,銀行理財產品的相對優勢不再明顯。這也是近一兩年銀行存款大幅增長和儲蓄型保險產品受到青睞的重要原因。

“在凈值化背景下,特別是經歷了2022年末的債券市場波動,很多人覺得銀行理財的收益可能還不如存款。”一家股份行理財子公司人士對記者表示,投資者目前更需要的是保本的產品、收益穩定且高于存款的產品,而銀行理財在這種居民偏好下并不“沾光”。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銀行理財的產品結構仍然不太合理,并不具有太大的抗風險性和穩定性 。在投資者教育水平還有待提升的前提下,理財產品凈值一旦出現風吹草動,資金就有回流表內或者流出的傾向。

截至6月末,固定收益類產品存續規模為24.11萬億元;混合類產品、權益類產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的存續規模分別為1.11萬億元、0.08萬億元和0.04萬億元。

“和銀行理財產品僅靠固收類產品‘一枝獨秀’不同,公募基金的產品體系完整,收益風險特征從高到低布局合理,在股債市場的輪動環境下,可以形成有效的循環。”周毅欽說。

代銷渠道仍有發力空間

在上半年行業規模跌超2萬億元的情況下,多位從業者坦言,下半年的壓力更大了。首先是行業規模能否做大,二是公司規模能否實現增長。

有中小銀行理財公司人士表示:“公司上半年有段時間規模的確有下跌,我們也很關注近期公募基金規模反超銀行理財的情況,所以下半年壓力挺大的。”還有國有行理財公司人士表示,目前公司規模與6月末相比已有1000億元左右的回升,但和年初相比仍然有小幾百億元的差距。

一位理財公司高管曾直言,近年來銀行理財的市場規模并沒有做大,而是在存量市場中競爭加劇。在這種情況下,一家公司的規模上漲,也對應著其他公司的規模下降。近兩年來,為吸引和留住客戶,各理財公司也加大了減費讓利活動。

就下半年來看,業內普遍認為,銀行理財規模大概率能實現增長。“銀行理財和公募基金的客群不完全相同。如果大量儲蓄后面回流的話,大概率是先回流到理財,然后再去基金或者股票,不太可能直接就從存款變成股票或者基金。”一位券商分析師表示,2023年末銀行理財仍有望沖擊29萬億元左右的水平。

就記者觀察來看,代銷渠道的拓展成為部分理財公司規模增長的重要因素。 相關數據顯示,2022年理財公司理財產品由母行代銷金額占比整體呈現下降態勢,母行外渠道的重要性有所提升。

國信證券首席金融分析師王劍認為,銀行理財規模進一步擴張有三個突破點:一是踏準配置輪動,隨著政策寬信用逐步落地,大類資產輪動帶動居民風險偏好提升,當前“固收+”產品具有擴容潛力;二是創新產品結構,在市場震蕩行情下挖掘收益增厚機會;三是拓展銷售渠道,目前國有大行代銷渠道有待繼續挖掘。

財富管理再定位受認同

下半年還有四個多月,銀行理財還能奪回資管“一哥”寶座嗎?

“目前還把握不清,銀行理財和公募基金此消彼長背后的原因是復雜和繁多的,是長期根源還是短期沖擊都還不好說。”某國有行理財公司人士表示。

在業內人士看來,公募基金和銀行理財的產品特色和資產配置結構不同,不宜簡單對比,也不宜將理財規模低于公募基金規模一事放大來看。如何實現理財行業和公司的高質量發展更 加重要。從產品設計來看,如何創造出比存款收益更高、比公募基金的收益更穩定的產品成為必答題,也是吸引投資者的必勝之道。

這要求銀行理財必須撇去以往“類存款”或“存款替代品”的定位。 中郵理財董事長吳姚東表示,銀行理財若采用以往“承接儲蓄資金分流”的客戶定位來決定投資領域,由于客戶風險承擔意識和能力偏低,投資領域必然受限,會導致產品創新不足,反過來又影響新客戶特別是高質量客戶開發。

業內人士分析,銀行理財熟悉大類資產配置,又脫胎于銀行體系,具備天然的渠道優勢,投資顧問或者財富管理可能是銀行理財擅長的方向。

談及如何做好財富管理服務,吳姚東表示,一是要提供好的理財產品,二是要提升對渠道的綜合金融服務,三是要推動更廣泛觸達客戶渠道的數字化經營,順應行業發展的大趨勢,探討建設B2C模式的差異化的直銷平臺,更多地探索對客戶直接開展服務。

展望未來的資管格局,業內人士認為,即使銀行理財規模不如公募基金,并不意味著“行業不好”或者“產品不行”,銀行理財仍然有不少優點。

一家理財公司研究部人士表示,銀行理財可投資產品的投資范圍更加廣泛,包括非標產品可熨平產品收益。產品費率和投資起點也更低,相對其他金融產品更具備普惠價值。且從收益來看,由于堅持絕對收益理念,獲得正收益的可能性也更大。

關鍵詞:
最新動態
相關文章
資管“一哥”寶座易主!銀行理財還行嗎?
定投納指“一路高歌”!這些冷門QDII也賺了
樓市重磅!熱點大省突然宣布:擬全面取...
項目暫停,AI巨頭再曝裁員!寒武紀4年虧...
堅決追回抽挪資金!湖南開展保交樓專項...
衰退幽靈籠罩德國,未來衰退是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