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吳瞬
超百名醫院院長被查、多個學術會議暫停、醫藥代表不敢進醫院……近期,醫藥行業一片風聲鶴唳。
自7月28日全國醫藥領域腐敗問題集中整治工作視頻會議召開以來,多地監管部門發布文件或召開會議開展醫藥領域的反腐行動,不少醫藥上市公司更是被牽扯其中,股價也連遭重挫。
(資料圖片)
“我們非常支持醫藥行業的反腐行動。”一位上市藥企董事長陳鵬(化名)告訴證券時報記者,醫療體系的腐敗極易導致行業“劣幣驅逐良幣”,合規經營、不斷致力研發的企業更是深受其害,醫療體系應回歸“治病救人”初心。
在諸多業內人士看來,這一場醫藥反腐風暴并非利空,反而是利好。嚴格的反腐行動將進一步扭轉醫藥行業重銷售、輕學術的現狀,減少不合理競爭,促使真正具有創新性的產品脫穎而出,利好創新藥和創新器械行業的健康發展。但業內人士同樣也坦言,反腐只是手段,若要徹底根除腐敗,或許需要更多制度性建設。
反腐風暴
為何如此迅猛?
醫藥領域的腐敗現象觸目驚心:進口價1500萬的醫療設備被某院長吃回扣1600萬;醫院采購47萬藥物,醫生回扣拿15萬……有媒體統計發現,今年有超過150名醫院院長或負責人被查。
“醫院或醫院內工作人員拿回扣的現象其實在這兩年是明顯下降的。”一位從業多年的醫藥代表告訴證券時報記者,他們公司由于實力較弱、產品也并不突出,前些年會有回扣行為,但近幾年由于集采等政策的影響,公司產品利潤已極為微薄,根本給不起回扣。
而另一位醫藥代表劉蒙(化名)也證實了上述觀點,他表示前些年給醫生回扣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但當下已不多見。“現在市場和藥企越來越正規,一般不會采取直接給回扣這么‘赤裸裸’的方式了。通常都是會贊助一些學術會議,報銷醫生參加學術會議的報名費以及食宿、機票等費用。”
可以看到的是,雖然醫藥腐敗現象近兩年有所緩解,但并未根除且愈發隱秘。事實上,監管部門在近些年對醫藥反腐的查處一直都在進行中。但今年的反腐力度還是讓劉蒙感到吃驚:“醫藥反腐其實年年都在搞,但今年的力度確實超過了所有人的想象。”
這一場醫藥領域的反腐風暴為什么會如此突然,力度如此之大?
對此,資深醫改專家徐毓才告訴證券時報記者:“這次反腐風暴既是‘突如其來’,又‘有跡可循’,突如其來在于十多年來醫藥反腐一直在搞,但腐敗問題依然在,而且呈現擴散蔓延和隱秘,動不動還爆出大雷,根本原因是過去重點關注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沒有形成全鏈條、全領域、全覆蓋。也沒有做到行賄受賄一起查。再加上,今年打擊騙保和醫保支付制度改革以及疫情之后,醫療機構運營困難面擴大,醫藥企業經營更加困難,在這種背景下,腐敗風險可能加大,所以大家感覺反腐風暴突如其來,實際上也是‘有跡可循’。”
“這場醫藥反腐不是來得太快,而是太慢,醫藥腐敗是整個行業的頑疾,國家早就應該重拳出擊。”陳鵬說。
腐敗背后的利益糾葛
縱觀近幾年的新聞不難發現,雖然近年來針對醫藥腐敗的打擊力度不斷擴大,但為何腐敗現象仍然屢禁不止?
對于為什么要給醫院或醫生回扣的問題,劉蒙告訴證券時報記者:“這中間其實主要有兩個問題,一是醫生在當前體系下的合規收入并不高,但他們付出的時間、精力成本都遠高于其他行業,收入極不匹配;二是由于國內醫藥企業沒有太多核心競爭力,基本都是仿制藥,比如某款常見藥物可能有幾十個品牌同時在生產、銷售,相互之間的藥效區別也不大,醫院為什么用你而不用其他廠家的?這其實就是各個廠家的醫藥代表互相博弈,誰給的錢多,誰跟醫院關系更好,自然就用誰的藥。”
作為一家原創藥企的負責人,陳鵬也表示,醫藥行業出現腐敗的更深層原因是,相當多醫生在當前體系下,即使每天超負荷工作,依然拿不到足以匹配其付出的薪酬,這也迫使一部分醫院院長和醫生“另辟蹊徑”:“目前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我們人均醫療健康支出比例依然非常低。這也導致公立醫院醫生的收入包括診療費都很低,醫生沒有獲得一個有尊嚴的收入,他們才會通過招標去把醫療價格設備價格抬高,借助回扣提升收入。”
但實際上,醫藥領域由于鏈條長,各個環節的利益都糾纏其中。“我們國家一款藥觸達消費者可能要比國外慢很多,但‘慢’應該不是滋生腐敗的原因,滋生醫藥購銷領域腐敗原因比較復雜,在生產、流通、使用各方面都有問題。生產方面是企業多、小散亂、以仿制為主原研創新藥少,導致不正當競爭就成了占據市場的主要手段;流通同樣存在亂,而且比生產環節更亂,很多都依靠‘人脈資源’,技術含量低;使用方面也沒有形成合理的價格機制,醫療服務價格不能及時調整,致使醫療機構不能憑技術和服務解決生存和發展的問題,因此形成了一系列腐敗。”徐毓才說。
針對當前醫藥反腐的難點,徐毓才進一步表示:“醫藥領域反腐敗難點和其他行業腐敗盡管行業不同,但根源類似,都在于市場發育、法治體系尚不健全,與很多規矩規范還未形成、執法不嚴有關。行業內很多做法都處于合法合規與不合法不合規的邊沿,加之部分企業總是善于游走在邊緣地帶,總是能夠突破規矩,因此醫療反腐仍然任重道遠,其重點也會不斷推陳出新,其挑戰也在于此。”
回歸“治病救人”初心
醫生向來是一個神圣的職業,醫藥領域如何回歸“治病救人”的初心?
針對如何防止醫藥腐敗的問題,徐毓才指出,引導外部監督、社會監督很有必要,但重點遠不止于“監督”,更主要的是完善體制機制,從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體制機制上大做文章;而內部監管更多的還要依靠制度來解決,預防為主。
而在產業領域,這場反腐風暴并非簡單意義的利空,或將帶動國內醫藥企業走向新的高峰。陳鵬表示,醫藥反腐將會極大促進原創藥企的研發熱情,為患者帶來更多有療效的新藥;同時他建議更應該從制度上入手,破除當前的隱形門檻和障礙,讓更適合、更具創新的藥進入醫院;此外也應該解決醫生的合理薪酬問題。“更重要的問題是,應該讓醫生、醫院、藥企都回歸到‘治病救人’的初心上,包括對醫院、醫生設置的考核指標也不應是經濟指標,而是治病救人的成效。”
同時,針對近期多場學術會議暫停、醫藥代表不能進醫院的情況,陳鵬表示,“一刀切”的處理方式并不合理,應該用更好的制度建設做好區分。“當前部分學術會議的確有較大問題,但不應忽視學術會議的重要作用。在一款新藥面向患者時,必須要通過學術會議去教育醫生,醫生也需要了解新藥的安全性、療效,越是做原創藥的企業,越是需要通過組織學術會議、醫生分享治療案例來實現對新藥的了解,才能知道怎樣去幫助更多的患者;醫藥代表實際上也承擔著向醫生傳遞這些信息的責任,這些都有利于患者用上最新最好的藥。”
此外,交銀國際證券也指出,今年以來,醫療領域反腐力度較以往更嚴格,市場對個別公司有所擔憂。但是,龍頭上市藥企、醫療器械企業在過去多輪反腐行動的監督和懲戒下,已經將合規運營放在首要位置,形成了相對符合監管要求的銷售管理系統。因此我們認為,短期內本輪反腐將打擊、清退部分運營不合規的企業,但對合規較嚴格的龍頭藥企和醫療器械企業來說影響有限;長期來看,這將進一步扭轉醫藥行業重銷售、輕學術的現狀,減少不合理競爭,促使真正具有創新性的產品脫穎而出,利好創新藥和創新器械行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