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醫藥反腐風暴加劇,被卷入旋渦中心的A股藥企中,一品紅一度20cm跌停,片仔癀卻逆勢上漲;
②盤點銷售費各項“之最”指標下的高危標的,也有藥明康德等政策免疫“幸運兒”;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③SPD概念股塞力醫療四連板,科源制藥連續四天20cm漲停。
當前被看作“史上最強”的醫藥反腐風暴仍在持續,近兩周來,百余名醫院院長被查、多場學術會暫停等消息先后被曝出。與此同時,眾多醫藥企業成為整治重點。中信建投財管團隊在8月7日研報表示,此次集中整治明確指向醫藥領域供應、銷售、使用、報銷等重點環節,醫藥企業成為反腐的“風暴眼”。
接連不斷的利空自然也掀翻了二級市場的牌桌。自上周一迄今,恒瑞醫藥、榮昌生物、一品紅等多股跌幅均超過20%。千億“藥茅”恒瑞醫藥總市值累計最高蒸發近700億元。此外,據媒體報道,這段期間內,中證醫藥指數估值已經跌到了今年“地板價”,醫藥板塊市值也一度蒸發超4500億元。
▌反腐風波下的A股藥企眾生相
千億醫藥一哥恒瑞最早“躺槍” 百濟神州連虧11年仍狂撒數十億銷售費
作為總市值2500億元的醫藥龍頭,恒瑞醫藥首當其沖,股價在7月31日跌超9%。8月2日,市場更有傳言稱公司“深圳辦公室被端”“數據被拿走”等。雖然公司此后多次回應消息不實,并稱已向公安機關報案并得到受理,但迄今總市值累計最高蒸發約680億元。
不過,在本次無辜“躺槍”的背后,公司此前相關的行政處罰則是既定事實。據上觀新聞報道,2021年,財政部曾公布對19家醫藥企業作出行政處罰的結果,其中便包括恒瑞醫藥,當中虛構費用涉及2018年以非本單位發生的過橋過路費發票報銷辦事處銷售人員補貼、贈送客戶禮品、學術活動餐費等。
而作為另一家市值千億的龍頭,百濟神州雖然本次受到的影響相對不大,但據去年年報顯示,公司產品收入雖同比翻倍,但凈虧損卻在加大,全年虧超136億元,更有媒體報道提到,其成立11年一直處于虧損狀態。即使在此情況下,公司去年銷售費用仍高達近60億元,占營收比重超過六成。
(圖片來源:百濟神州2022年年度報告)
身陷“丑聞”漩渦 麗珠集團14頁反腐報告求生欲拉滿 一品紅至今尚未回應
相較于恒瑞遭遇的毫無證據的市場傳聞,本周二,一份疑似來自廣東省衛健委內部的審計文件顯示,麗珠集團、一品紅和一方制藥等上市公司(涉嫌)虛增銷售費用套取資金用于公關等用途。當日麗珠集團跌停,一品紅亦一度20cm跌停。
對此,財聯社記者從麗珠集團處獲悉,公司內部正在調查,目前未收到相關部門配合調查的通知。公司前不久還發布了長達14頁的報告敘述合規反腐方法。有分析稱,這種行為似乎是在自證清白。不過,公司此前的確也發生過因賄賂被處罰的故事。據21世紀經濟報道文章,公司子公司曾在2011年因行賄遭到上海市衛生局通報批評。
而另一家被涉及到的一品紅,在記者日前聯系中,其證券部聯系電話總在占線狀態。據悉,一品紅聚焦兒童藥、慢病藥及生物疫苗領域。長江商報報道稱,去年公司銷售費用12.48億元,一名銷售人員一年花費超550萬元,其中學術推廣模式收入占比99.77%。
(圖片來源:一品紅2022年年報)
已暴雷的A股上市公司悲喜不相通:“毒蛇克星”賽倫生物跌超10% “中藥茅”片仔癀逆勢上漲
需要注意的是,截至目前,已有多家醫藥上市公司掌門人、董事長等接連被查。人福醫藥本周一公告,實控人因涉嫌信披違法違規被立案。此前還包括衛寧健康實控人、賽倫生物實控人、片仔癀董事、副總經理等。不過,從股價反應來看,趕在本輪風暴關口遭實錘的賽倫生物在7月31日股價重挫,日跌幅超11%,而相對較早在5月被曝出問題的片仔癀則走出逆勢上漲行情,近兩周內累計最大漲幅近7%。
反腐力度升級,不斷有企業落馬,自然也牽動著那些還在事件中心外的藥企們的神經,據媒體報道,不完全統計,近日以來,已有40余家醫藥上市公司公開回應“嚴格合規”。僅在本周,包括馬應龍、澤璟制藥、漢商集團、新華醫療、重藥控股、柳藥集團、昆藥集團、美諾華、亞輝龍、五洲醫療、國藥一致、特一藥業、康泰醫學、太極集團、華東醫藥、萬泰生物、沃森生物等紛紛在互動平臺給予回應。
▌起底各類銷售費“之最”下誰高危:機構圈出CXO企業等短期內具政策免疫 行業靜待撥云見日已有個股4連板搶跑
對于反腐風暴下的藥企,背后的銷售及渠道費一直以來都是熱門議題。有市場分析指出,銷售費用占比較高的企業,存在商業賄賂風險的可能性相對較高。上交所此前也曾指出,醫療企業銷售費用占營業收入比例通常較高,銷售推廣費往往存在名目復雜、類別多樣、可能用于隱性支出等問題。
根據公眾號錦緞8月9日文章《中國醫藥上市公司銷售費用榜:近5年總計超過1.55萬億》顯示,從行業層面來看,醫藥生物是31個申萬一級行業中銷售費用絕對值最高的行業,2018-2022五年間,累計銷售費用花費達到1.55萬億。
(資料來源:公眾號錦緞8月9日文章《中國醫藥上市公司銷售費用榜:近5年總計超過1.55萬億》)
具體到企業方面,更存在著各種“之最”。以2022年的數據為例,上海醫藥銷售額度最高,達140余億元,值得注意的是,上文提及的恒瑞和百濟神州同樣位列前六;上海誼眾位居增幅首位,去年銷售費用相較21年增幅達3741%;在銷售人員人均銷售費指標中,西藏藥業以3100萬以上獨占鰲頭,遠超200萬元的企業平均值。另外,從銷售費用率來看,亞虹醫藥以高達55894%的比例最靠前,邁威生物銷售費用率增長最快,去年占營收比重上升152個百分點。
另外,在銷售費用的細分費用中,廣告宣傳推廣費無疑格外惹眼。其中,上海醫藥排名依舊靠前,絕對值超30億元;去年增長較多的是濟川藥業。在“廣告宣傳推廣費”占“銷售費用”比例中,西藏藥業以99.09%的比重再度獨占鰲頭。
(資料來源:界面新聞8月9日文章《醫藥領域反腐風暴來襲!A股醫藥板塊震動 哪些公司“銷售費用”高?》)
與上述這些較為“高危”的藥企不同,德邦證券陳鐵林等人在8月8日研報中指出,醫療反腐讓行業短期內確實有一些不確定性,但一部分政策免疫的公司包括一心堂、健之佳等藥店;太極集團、華潤三九、東阿阿膠、三諾生物和魚躍醫療等院外藥械企業;普瑞眼科和何氏眼科等消費醫療;以及主營ToB業務的CXO(藥明康德、康龍化成和九洲藥業等)和科研服務(畢得醫藥、奧浦邁、藥康生物)。
那么,隨著醫藥反腐駛向深水區,醫藥企業將面臨何種新境遇,行業又何時能走出“至暗時刻”?短期來看,太平洋證券醫藥行業分析師周豫近日表示,此次醫藥板塊暴跌對競爭格局良好藥品(如奧雷巴替尼、泰它西普等)的企業影響較小。預計后續行情不會持續很久,最快或在本周就可結束。
本周二級市場表現來看,已出現回暖跡象,其中以“醫療檢驗集約化(IVD)+醫療耗材集約化(SPD)”為雙主業模式的塞力醫療截至周五收盤斬獲四連板,國內生產格列齊特和鹽酸羅哌卡因原料藥龍頭企業科源制藥連續四天20cm漲停。
值得一提的是,據證券時報周五援引互聯網的一篇分析文章表示,在目前醫藥反腐的關鍵時刻,SPD精益管理以醫用耗材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監管的長效機制,確保醫用耗材使用安全,維護供應鏈透明,實現政府及行業監管,對筑牢反腐倡廉底線。該報道同時分析稱,SPD概念的關注度提升正是來自于近期醫療反腐浪潮,輿論對通過SPD模式規避商業賄賂的可能性抱以期待。
在中長期維度下,當下業內更多的觀點認為對整個醫藥行業是利好。開源證券蔡明子等人在8月7日研報中表示,本輪醫療反腐屬于新醫改的一部分,與醫保控費、兩票制、帶量采購等一脈相承,目的是凈化醫藥行業生態、長期看利于產業創新升級和集中度提升。亦有業內人士認為,醫藥反腐力度加大有利于讓真正具備臨床價值的藥物被更多使用,而不是因為相關采購腐敗,讓整個行業劣幣驅逐良幣。
值得注意的是,從近日處于IPO階段的醫藥企業的反應似乎已經可以看到“成效”。據21世紀經濟報道稱,榮盛生物、力捷迅等公司在近日均撤回了首發申請。截至8月9日,今年滬深交易所合計12家醫藥公司終止 IPO,還包括漢王藥業、致善生物等,而在這些企業的問詢過程中,都重點提及了銷售費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