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綜合 > 財經要聞 >

史上之最!每年讓利基民142億,超百家公募獻上“誠意”,是何信號?

8月26日,又有華泰柏瑞、諾安、華寶、海富通等10余家基金公司宣布下調旗下產品的管理費率和托管費率。至此,宣布降費的基金公司數量已超過130家,降費的基金產品數量超過3500只(合并份額計算)。


(資料圖)

公募基金下調費率的熱潮接近尾聲,目前僅剩10余家公司的數百只基金未降費。據悉,公募基金本輪降費潮或將于8月底全面實施完畢。

此輪基金管理費率和托管費率的下調為公募基金史上最大一次費率調整,據券商中國記者粗略估算,降費后的基金產品每年合計讓利投資者約142億元。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市場低迷期,基金降費有助于降低基民持有成本,提升基民持有體驗。不過,基金公司要想真正增加基民的獲得感,最重要的還是提升基金的投資回報率。

逾百家公募降費

7月8日,證監會制定的公募基金行業費率改革工作方案(下稱“費率改革方案”)提出,將監管引導推動與行業主動作為相結合,指導公募基金行業穩妥有序開展費率機制改革,支持公募基金管理人及其他行業機構合理調降基金費率。

公募基金費率改革方案一經發布,公募基金公司積極響應。7月8日,中歐、招商、富國、博時基金等19家頭部基金公司率先發布產品費率調整公告,將調低旗下部分權益類基金的基金費率及托管費率,并修訂基金合同等法律文件。

隨后,公募基金公司紛紛跟進。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8月27日,宣布降費的基金公司數量已超過130家,降費的基金產品數量超過3500只(合并份額計算),其中多為主動權益類產品,小部分債券型基金和指數型基金的托管費出現下調。

參與降費的基金產品管理費率多由1.5%下調至不高于1.2%,托管費率降至不高于0.2%。這些舉措有望減輕基金持有人負擔,提振市場信心。

在宣布降費的公募機構中,廣發基金、富國基金、嘉實基金、鵬華基金、博時基金和華夏基金旗下參與降費的基金產品數量居多,均超過100只。除頭部基金公司宣布降低基金管理費率,中小基金公司亦積極響應,如同泰基金、中科沃土等基金公司均宣布了降低部分基金的管理費率或托管費率。

截至8月27日,收取1.5%管理費率的基金產品數量已從本輪降費潮前的3600余只降至不足420只。規模較大的百億級主動權益基金全部進行了降費。

目前僅剩10余家公司的數百只基金未宣布降費,據悉,公募基金本輪降費潮或將于8月底全面實施完畢。

每年讓利逾百億元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市場低迷期,基金降費有助于降低基民持有成本,提升基民持有體驗。

此輪基金管理費率和托管費率的下調為公募基金史上最大一次下調。整體來看,主動權益類基金平均管理費率由1.43%整體降低至1.19%,降幅比例高達16.8%,托管費率由0.24%降低至不足0.2%,降幅比例高達16.5%,公募基金產品整體費率相比此前打了八折之多。

券商中國記者根據已經降費的基金產品規模和最新基金費率數據粗略統計,截至8月27日,本輪參與降費的產品每年管理費收入減少約121.78億元,每年托管費收入減少約20.24億元,每年合計減少約142億元。

具體來看,中歐醫療健康、易方達藍籌精選、富國天惠精選成長和景順長城新興成長4只百億級規模的基金產品每年讓利費用均超1億元。

據悉,此次費率改革方案提出,主動權益類基金管理費率、托管費率將降至不超過1.2%、0.2%。除此之外,還將涉及證券交易傭金費率、銷售環節收費、費率披露機制等其他環節。

8月26日,在公募基金降費潮接近尾聲之際,浮動費率新品隨之而來。證監會官網顯示,華夏信興回報等首批與規模掛鉤,招商遠見回報3年等首批與業績掛鉤,中歐時代共贏等首批與持有期掛鉤的三大類型浮動費率產品,已于近日獲批,本次獲批的浮動費率基金產品數量共有20只。

浮動費率基金設計主要目的是鼓勵管理人進一步充分發揮主動管理能力,將基金收取的費用與業績掛鉤,管理人與持有人利益共擔,以達到提升投資者投資體驗的效果。

證監會此前曾表示,行業將在堅持以固定費率產品為主的基礎上,按照“成熟一款、推出一款”的原則,研究推出更多類型浮動費率產品,完善公募基金產品譜系,為投資者提供更多選擇。

提升基民獲得感在于投資回報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在市場低迷時期,此輪基金下調管理費率和托管費率的幅度較大,能有效降低基民持有成本。不過,要真正增加基民的獲得感,最重要的還是提升基金的投資回報率。

下調基金費率勢必會受到投資者歡迎,值得注意的是,管理費率低的產品卻未必受到投資者青睞,投資者最看重的還是產品收益率。目前,公募市場已有百只浮動費率的基金產品,這些產品業績漲跌不一,規模大小不一,在眾多產品中并未因管理費率低而受到追捧,如東方紅啟恒三年持有基金自2021年成立以來業績虧損27%,管理費率長期為0,托管費率此次降至0.2%,不過,該基金份額仍呈逐季遞減趨勢。

華寶證券認為,如果降費成為常態,業績提升對基金公司更加重要,這也對投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金公司不斷提升投研能力和主動管理能力才是未來行業趨勢。

主動權益類基金的管理費用通常用于支付基金經理的薪酬、研究及數據分析、交易及經紀手續費、營銷成本等,是產品運作資金的重要來源。在中金公司看來,基金費率適度下調是破解“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痛點的有效嘗試。但是,從產品設計等入手改善客戶體驗仍只是解決核心矛盾的第一步,加強財富管理業務或許是改善客戶體驗的突破口。

記者注意到,在此次基金降費潮中,QDII型基金和“固收+”基金受降費影響程度較小,有業內人士表示,降費后的主動權益類產品投入產出性價比將有所下降,基金公司或加大對于“固收+”、資產配置型、國際化產品等產品的重視程度,尋求業務多元化發展。

關鍵詞:
最新動態
相關文章
史上之最!每年讓利基民142億,超百家公...
十大券商一周策略:反彈“發令槍”已打...
中國煙草總公司辟謠:“自9月1日起卷煙...
最嚴新規!超千家減持或遭“凍結”
任澤平:下雨了!重磅A股利好政策頻出,...
印度首次發布“月船3號” 探月車駛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