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畢馬威中國發布的《中國內地和香港 IPO 市場2021 年第四季度回顧》顯示,今年內地 A 股市場首次公開招股預期涉及495宗交易,集資總額料達5,650億元新高。而隨落整體經濟持鎖反彈,香港繼續是新股上市的熱門之選。同時預期今年香港錄得約110宗上市交易,集資總額料將達3,560億港元,而總計中港兩地新股上市量游占全球 25%。
畢馬威中國分析指出,內地A股市場新股勢頭強勁,輪候中的申請數目逾770宗,反映市場募資需求穩健。受創新企業包括中概股及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希動,香港新股市場集資額維持在過往十年間的高水平。當中主板新股輪候維持強勢,逾170 家企業的申請正在處理中,反映發行人仍熱衷尋求上市。在新股集資總額方面,上海證券交易所(“上交所”)在全球五大交易所中排名第三位,而香港交易所和深圳經券交易所(“深交所”)則分別排名第四及第五位。
畢馬威中國資本市場及執業技布生管合彩人劉國賢表示,新冠疫情推動了政府和企業對可特績發展方案的關注,加速了可再生能源、 電動汽車和其他專注可持鎖發展的側新公司的上市宗敗增長。盡管經濟持續存在不確定性,資本市場將繼續為遣些快速成長的公司提供所需的資金,并推動來年的集資活動。
受惠中概股回8港股市場,年內五家內地科技公司完成第二上市及兩家在美國上市的內地電動汽車制造商已在香港完成雙重主要上市。在生物科技行業方面,新股數目由 2020 年的17家增加至今年的 30 家,反映市場氣氛穩健,行業生態系統持續成長。今年香港生物科技新股集資額將達 705 億港元,相當于新股集資總額的 20%。
內地市場方面,以集資領計算,工業(28%)、科技、媒體及電訊業(26%),以及醫療保健/生命科學(15%)為最熱板塊,這反映高端制造業在中國進一步擴張,一家大型國有信息技術、媒體及電訊業企業的上市,以及政府對尚未盈利生物科技企業的持續支援量和靈活性。整體科技、媒體及電訊業和先進工業板塊占據A股整體上市申請宗數的67%。畢馬威中國資本市場諮詢組合伙人劉大昌稱,由于預期中國企業于美國上市的審查收緊,若該批公司考慮轉移上市地點,相信對香港新股市場的拉動作用會大于中慨股回港香港第二上市。
此外,今年共71 家企業由新三板轉至全新成立的北京過券交易所( 北交所))。北交所于11/月15日成立,服務創新型的中小企業,至今已吸引11家企業直接上市。
劉大昌指,北京證券交易所可以增強內地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發展。此外,監管機構致力于提升整體市場質素、以達致高質量的長遠經清發展,因此上市公司的質量仍是監管的重點。
同時今年美國的特殊目的收購公司 (SPAC) 上市數目增逾兩倍至522宗,集資額達1437億美元,按年增長73%。雖然美國 SPAC 市場自4 月起放綬,但隨著采納最新的披露準則后,勢頭自10月起有所反彈,而香港亦已宣布計劃容許 SPAC 在港上市。
畢馬威中國香港區新經濟市場及生命科學主管合伙人朱雅儀稱,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一直持續完善其上市制度以適應最新的市場發展。預期新引入的 SPAC上市制度將為未來的改革提供基璴,以保持香港資本市場對內地及其他地區的發行人和投資者的吸引力。
問及中國監管機構重新審視VIE (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可變利益實體)的中資海外上市公司,劉大昌指,其得到的消息并非禁止VIE于香港上市,只是加強當中的審查,故長遠并不見對市場有任何影響。
至于GEM板今年僅一宗上市宗數,港交所有計劃審視該上市板塊的細則,劉大昌指,目前有需要重新活化GEM板,認為應考慮不同方向以增加其上市宗數,如放寬有意上市的公司審批,但只限投資者參與該板塊等。
畢馬威中國預期香港將繼續是全球新股上市的重要市場,預料2022 年新股集資額將介乎4,000-4,500億港元,上市數目料介乎100-120宗。而目前申請上市宗數達180宗,惟不一定所有公司可成功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