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執行主編丹尼爾·富蘭克林(Daniel Franklin)在北京中信書店分享他的新書《超級技術:改變未來的技術趨勢》,探討如何找到改變世界的基本動力,展望未來商業與社會面臨的挑戰。
|
丹尼爾·富蘭克林首先分享了用于觀測未來的工具和平臺。如果要窺探技術的未來,我們可以從這個三個方面著手:過去、現在,以及科幻小說中的未來世界。
借助歷史之鏡,通過橫跨幾年、幾十年甚至幾個世紀的歷史對比,我們有可能預測新技術給社會和文化帶來的影響,更加全面、理性地看待各種炒作和質疑,為預測技術發展走向提供線索。
第二個瞥見未來的方法就是審視現在。正如科幻小說作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所說“未來已經到來,只是還分布不均”。技術有著異乎尋常的孕育期,有時它們好像是一夜之間涌現出來的,實際上并不是這樣。如果你能瞄準正確的地方,就能在今天看到明天的技術,這種方法可以用來尋找“邊界案例”(edge cases)。
“邊界案例”一個典型例子就是在2001年左右,帶攝像頭和彩色屏幕的智能手機在日本已經司空見慣。每當日本人到歐洲和美國展會展示他們的手機時,它們都被視為是從時空裂縫中掉出來的、來自未來的物品。
第三個可以瞥見未來的地方在科幻故事的想象世界中,包括圖書、電視、電影等各種形式。科幻小說并不是純粹的猜測,它還可以激發技術人員創新的靈感。例如,20世紀90年代的翻蓋手機似乎就受到了60年代《星際迷航》中的便攜式通信設備的啟發。
|
如果我們把時間的尺度往后推50年,那個時候最重要的技術應該是什么?丹尼爾在《超級技術》一書中特別介紹了兩項前景不可限量的超級技術——量子計算和人工智能。
1971年,當時還是籍籍無名的英特爾,發布了世界上第一款可商用的微處理器,之后集成電路里面元件數量幾乎每年翻一番,而這個“摩爾定律”為整個計算機行業奠定了基礎。
然而,受限于物理規則以及商業成本的變化,硅谷專家們一致認為,摩爾定律已經快是強弩之末。
未來,計算機新的變革還將以其他方式繼續下去,而量子計算會成為一個重要的突破口。量子計算建議使用量子力學的各種違反直覺的原理來建造計算機,能比任何最先進的傳統計算機更快地解決某些類型的數學問題。
而另外一種技術——人工智能,已經成為第七次IT科技浪潮的代表性技術。技術浪潮的更迭速度非??欤疫@些浪潮不是一浪接著一浪,而是一浪疊加到一浪上。比如,隨著大數據浪潮的到來,以及隨之而來的物聯網浪潮,我們從普通的互聯網來到了“萬物互聯”,通過網絡把無數的設備與人類鏈接在一起。而最近的這兩波浪潮,大數據和物聯網,都還沒有到達岸邊,第七波人工智能浪潮就已經到來。
人工智能的創業公司在2015年得到了26億美元投資。支持人工智能的基礎設施工具2015年獲得了36億美元的投資。市場研究公司IDC也預測到2020年,機器學習的市場將達到400億美元,60%的應用軟件將運行在亞馬遜、谷歌、IBM和微軟的平臺上。
|
當我們將目光轉向個人,人類如何在未來科技時代求生,如何和超級技術共存共贏,這是繞不過的一個問題。
丹尼爾·富蘭克林和《經濟學人·商論》總編吳晨在分享會中的對話談到,未來人跟機器一起工作、一起生活可能會成為主流,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學會如何和機器協作,同時又不會變成“人肉機器人”。所謂“人肉機器人”,就是機器發出指令,而我們人類來完成,這一種是大家想極力避免的異化。
雖然我們很難預測未來的工作是什么樣子,但有一點非常清楚的是,就像二十年前的人不會想象到現在的人在做什么樣的工作;未來,有很多新興的工作也會超過我們的想象,有很多工作和需求正在被創造出來。想要適應快速變化的行業,無論是公司還是個人,變得靈活很重要。
正如《超級技術》書中所講,未來與我們每個人都是息息相關的??茖W家、極客、企業家們的創新只是影響技術的一部分。2050年將如何,還決定于政府的決策、公司的戰略以及個人的選擇,充分利用超級技術取決于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