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新聞 > 熱點新聞 >

年內換東家的基金經理人數達110人 4種情況成主要原因

導言

鐵打的基金公司,流水的基金經理。今年以來,公募行業“排頭兵”離職人數再創新高。

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8月2日,年內換東家的基金經理人數達110人,而2016年、2017年同期數據分別為94人、101人。

對比今年每月離職人數可以發現,3月、6月和7月出現了基金經理離職潮。《國際金融報》記者從多位公募人士處了解到,這主要與年終獎的發放時間有關。

據悉,大部分的基金公司會在春節前發放年終獎,也有部分基金公司到4月份或5月份才會發放年終獎。通常有跳槽打算的基金經理會在領完年終獎之后提出辭呈,再加上交接工作的時間,就導致了上述3個月份的離職潮現象。

而離職的基金經理通常對接下來的去向緘口不言,是因為公募行業有“靜默期”的規定,即離職后不能馬上擔任其他公司的基金經理,且“靜默期”的時長一般在3個月左右。

四種情況成離職主因

從各家公司發布的公告來看,基金經理離職原因一欄普遍寫的是“個人原因”。那么,這些所謂的“個人原因”到底是什么?記者通過多位業內人士透露的信息了解到,主要分4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公奔公”。其中大部分人會去往其他投研團隊相對成熟、頗具規模的基金公司,同時也有一些公募名將選擇加盟新成立的基金公司,去“挑大梁”成立自己的投研團隊。比如,4月底從匯豐晉信離職的明星基金丘棟榮就加入了8月1日剛成立的中庚基金。而新成立的基金公司為了招攬人才,通常會給出較為豐厚的股權激勵。

第二種情況是“公奔私”。有業內人士表示,業績突出的基金經理往往會選擇“奔私”,因為其個人對投資者有很強的號召力,通過跟私人銀行等機構合作,為高凈值人群提供私募產品,業績優秀的情況下,可以獲得高額的管理費提成。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為,今年“公奔私”的人不會很多,因為市場行情不佳,私募產品業績普遍不突出,甚至很多私募都倒閉了,“公奔私”熱潮通常出現在牛市時期。

第三種情況是業績不好被迫下課。據悉,大部分基金公司對基金經理的業績考核是以兩年為期,如果基金業績連續兩年同類排名在后四分之一,基金經理就有被淘汰的可能。

第四種情況是原公司治理出了問題。至于具體細節,知情人士則表示不便透露,只是調侃道:“幸福的公司大多相同,不幸的公司各有各的不幸”。

為留人才各出奇招

對于基金經理的離職,業內一直存有爭議。滬上一位公募人士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保持一定的人員流動性證明公募行業是健康且充滿活力的,也有利于行業的優勝劣汰發展。

但另一位公募人士則認為,優秀的公募基金經理“奔私”有悖于國家提倡的普惠金融理念。“按理來說,優秀的投研人才更應該留在公募行業為普羅大眾理財,但近年來公募大佬卻紛紛流向私募為金字塔尖的高凈值人群服務。”

事實上,為了留住人才,基金公司也做了不少嘗試。比如,有些公司進行了股權改革,讓基金經理成為公司股東。但業內人士提到,由于很多基金公司都是國資背景,所以股權激勵的空間有限。

也有一些公司調整了基金經理的薪酬結構,以前基金經理的工資主要跟業績掛鉤,現在則將規模增長、管理費收入增長也納入其中,綜合下來,工資會比原來單一標準考核下更高。

此外,某基金公司人士告訴記者,基金業協會有規定,基金公司需對基金經理實行收入遞延。即基金經理當年收入的一部分要遞延到2-3年才發放,具體遞延的收入比例和時間由各家公司自行決定。

不過,上述人士認為這一制度是把雙刃劍。一方面,的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基金經理急功近利、短線炒作業績后跑路的情況;但另一方面,也給基金經理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因為遞延期間一旦業績不好或者犯了錯誤,都有可能拿不到被遞延的那部分收入。“曾經就有一位基金經理因為出軌,其老婆鬧到基金公司去,最后遞延的收入就被公司罰沒了。”

最新動態
相關文章
跨村聯建產業園 推動文旅融合規范化促...
各路豪杰搶灘氣泡水市場 各品牌誰能笑...
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 汽車零部件企業能...
我國共有4.6萬家保險經紀相關企業 保險...
核桃編程頻繁電話 短信騷擾用戶被多次...
小電科技2020年凈利虧損1.1億元 分銷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