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脫貧不力卻不耽誤升遷”的舉動,對貧困地區干部的導向效果令人擔憂。
11月13日,湖南永州市委組織部“永州紅星網”發布市管干部任前公示,其中,一年多前曾因落實脫貧攻堅不力而被約談的卿鐵軍位列其中。現任永州市零陵區梳子鋪鄉黨委書記的卿鐵軍擬任永州市開發建設投資集團公司董事長。
貧困地區經扶貧后仍未脫貧,或許存在多種原因,但卿鐵軍這位原鄉黨委書記既然是因落實脫貧攻堅不力而被約談、通報,當地未實現脫貧的領導責任應該是不小的。
而2017年5月中辦國辦印發《脫貧攻堅責任制實施辦法》(簡稱《辦法》)中明確規定,“保持貧困縣黨政正職穩定,做到不脫貧不調整、不摘帽不調離。”作為貧困地區的基層黨委正職領導干部,因扶貧不力被約談并通報后一年就被調整為國有企業董事長,這種干部調整是否符合中央規定,當地顯然應給個說法。
如果是當事人被約談后知恥后勇,一年間當地迅速實現了脫貧,這種情況顯然應在干部任前公示中予以說明。否則,很多人難免會產生疑問和誤解:本應是“不脫貧不調整、不摘帽不調離”的中央政策,到了地方卻變成了不脫貧也可以“送個董事長當當”?因扶貧不力被問責的干部,調整、調離都不存在障礙,這對其他的貧困地區干部來說,又是怎樣一種導向?
實際上,貧困地區主要領導的職務調整與脫貧政績相掛鉤,應該是最基本的職守要求。如《辦法》中所說,脫貧是貧困地區領導的“主業”。如果主業還沒干好,官員就能“另謀高就”,個人發展幾乎不受影響,那未免會帶來“不脫貧不耽誤職務調整”的觀感,這對貧困地區干部的導向效果恐怕也是負向的。
貧困鄉的“一把手”扶貧不力,被問責后又“華麗變身”國企董事長,究竟是地方特事特辦,還是官員確有經營管理企業的專長、非他不行,需要一個解釋。否則,“不脫貧也能調整、不摘帽也能調離”的口子就這么打開了,中央政策的嚴肅性豈不又被打了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