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新聞 > 熱點新聞 >

《西游記》菜品存“漏洞” 為小朋友的敢于質疑點贊

作者:黎婷(一線教師)

近日,《西游記》這部經典名著遭遇到了一點“小尷尬”,有關唐僧師徒西天路上吃了什么的問題引發了熱議。起因是浙江杭州一名小學五年級學生馬思齊在作文中指出,吳承恩撰寫的《西游記》有一個很大的“知識漏洞”,那就是遍布于西域各國的菜名竟然絕大多數是“中餐”,而且主要還都是吳承恩老家的江淮美食,其中米飯、蘑菇、香蕈、木耳、豆腐、面筋、芋頭、蘿卜幾乎是師徒四人每頓必點菜品。從大唐到西域,遙隔萬里,中土的菜品怎么能像孫悟空的筋斗云一樣隨意馳騁呢?對此小思齊甚是不解,提出“我真想穿越到明朝,去勸說吳承恩,讓他多請教有這類專業知識的人”。

馬思齊指出的這個“漏洞”迅速躥上了微博熱搜榜。網友們紛紛為她認真讀書、獨立思考、敢于質疑的精神點贊稱好。確實,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獨立判斷,敢于“無疑處有疑”,應該是我們今天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型社會所倡導的,也是我們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題中之義。在這個意義上,馬思齊愛讀書又不唯書的精神著實值得大人們為之鼓掌喝彩。

在大家紛紛為小思齊點贊之時,也有網友發現了她找漏洞背后的“秘密”,調侃稱這是“只有吃貨才能發現的秘密”。原來,作為一名“小吃貨”,馬思齊在日常生活和學習讀書時,總會留心與美食有關的信息,久而久之,才有了“《西游記》菜品之問”。

小朋友在讀書時產生疑問本是件很正常的事,但值得深思的是:同樣是閱讀《西游記》等經典名著,為什么只有少數孩子能抓住“漏洞”,發現問題?同樣是“吃貨”,為什么只有部分孩子能吃出“學問”,吃出批判精神?恐怕這既與孩子自身的天性與興趣愛好相關,更與大人們對孩子的教育引導密切相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是究竟應該怎樣挖掘和引導孩子的興趣,使之成為孩子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源頭活水,仍然是當下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必須高度關注的問題。近年來,總有一些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家長,不知疲倦地帶著孩子,輾轉于一個又一個興趣班,仿佛不這樣孩子就不會有美好的未來。試問,這些興趣班真的是孩子的興趣嗎?

其實,更為理性的態度應該是以孩子的興趣為中心,正確葆有孩子的天性,全面契合孩子的心性,合理引導孩子的個性。為此就需要樹立尊重的教育理念,把孩子的需要、情感和快樂放在第一位,讓孩子成為自我健康成長的真正主人。

最新動態
相關文章
跨村聯建產業園 推動文旅融合規范化促...
各路豪杰搶灘氣泡水市場 各品牌誰能笑...
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 汽車零部件企業能...
我國共有4.6萬家保險經紀相關企業 保險...
核桃編程頻繁電話 短信騷擾用戶被多次...
小電科技2020年凈利虧損1.1億元 分銷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