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于八一男排隊員袁黨毅被主教練陳方單獨“加練”的視頻,在網絡上引起巨大風波。視頻中,精疲力竭的袁黨毅倒地后,主教練陳方并沒有停止拋球,反而將球直接“打”在其身上,由此引來了大批球迷的不滿。在訓練結束后,袁黨毅因腰椎錯位去往醫院治療。日前,中國排協下發了對陳方的處罰決定:因為陳方對個別運動員在比賽中表現不滿意,在比賽場地進行單兵訓練,訓練手段簡單粗暴,對運動員造成心理和身體傷害,并帶來不良社會影響。排球中心決定對陳方進行全國通報批評,并罰款4000元人民幣、停賽三場。
不得不承認,適當的懲罰性訓練確實可以促進運動員水平的提高,很多教練員都會在運動員表現不好或偷懶松懈時采用“加練”方式促其進步。但教練員過度打罵,就會構成運動員的身心受傷、自尊心被踐踏,對運動員的發展百害而無一利。正因為此,盡管中國排協此次的處罰決定堪稱及時,但球迷對此事的處罰力度并不滿意:此前,網友們還找出陳方在比賽中當眾扇隊員耳光的視頻,被扇的隊員也是袁黨毅,證明男排訓練的打罵現象已存在很久。
自2008年奧運會后,我國體育事業已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可為何這類“體罰”“打罵”“教練為大”的固化模式,還在我國體育圈繼續存在,讓運動員們生存艱難?拋開具體事件來分析,其背后原因主要有兩點:國內聯賽市場化程度低,體育圈職業化程度低。
第一,目前我國的國內聯賽市場化程度低,轉會機制也形同虛設。中國排球聯賽雖在2017-2018賽季升級為中國排球超級聯賽,也在里約奧運女排奪冠后提出了進一步推進市場化的口號,但歸根到底,聯賽的運行制度和市場發展并無較大進步。企業贊助的聯賽和隊伍多數為地方隊,少數轉為俱樂部的隊伍也脫不開地方隊的干預,這就導致聯賽的轉會制度遲遲不能更進一步。
聯賽轉會制度雖已有所放開,但在具體轉會時,隊伍之間簽訂的合約本質上都是轉人不轉組織關系的“租借”手續。任務指標的存在,也導致各地方隊在隊員轉會時重點考慮自身利益,不愿轉出優秀選手。賽場上,和原隊比賽的回避規則以及寧愿將“好牌”爛在手里的情況,屢見不鮮,嚴重限制了運動員的流動性和自主權,也阻礙了市場化的推進。
第二,我國體育圈職業化程度低,加劇了“教練為大”的現象。很多專業運動員都被教練掌控著“生殺大權”:運動員能否出場比賽,除了要視自身的競技水平外,還需要得到教練的賞識。金子被當成沙礫掩埋的情況,在體育圈常見。
拿我國三大球聯賽來說,除中超職業化的程度較高外,CBA和排球聯賽的本土運動員大多為地方專業運動員,容易導致教練地位過高,在執教方式上走向極端。而運動員又因受限于轉會機制、自身未來發展以及退役后安置等顧慮,就算受到不公平對待,也只能選擇默默忍受,這就進一步加劇了教練執教粗暴,更導致很多運動員對教練有恐懼感。
所以,我國體育產業的市場化和職業化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第一步,就是把粗暴、主觀性的教練執教理念擦除,進一步提高教練員的執教水平和道德品質。良好的訓練環境,是培養優秀運動員的根本要素,更是推動我國體育產業向前發展的必要條件。愿每一位飽受磨礪、艱苦訓練的運動員,都能被溫柔以待。(Tag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