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至23日,萬科在上海舉行了一年一度的業務交流會。這也是萬科連續11年在非財報季的時段,公開接受媒體發問。
兩天,三場演講,萬科董事長郁亮和各條業務線的管理層介紹了萬科最近在做的事情。但媒體更想知道,作為頭部房企,萬科將如何應對當下的市場,如何平衡拿地的風險與收益,以及收購恒大的傳聞是真是假。
或許22日上午第一場的交流會耗掉了郁亮太多精力,下午再見其他區域媒體時,他褪去了西裝,換上T恤衫讓自己更加放松。
但比服裝更輕簡的,還有郁亮的回答——“這個問題太復雜的,我回答不了,不好意思”“這個問題是商業機密,無法公布”“我自己的難關還沒有過呢,沒有能力給別人出主意”。
顯然郁亮的這些回答有些“劃水”,就連萬科物業CEO兼當場活動主持人朱保全都調侃道他要新增了一個“太極禪師”的名號了。其實這個會議萬科內部曾一度討論想要取消。相比同行,在當前市場環境下還能站出來公開表達,萬科也是有些勇氣的。不過,郁亮自己也開玩笑說,今年交流會的背景板連“萬科”兩個字都不敢露出了。
三年前,郁亮說“活下去”;三年后,他說“尊重常識,回歸常態,陣痛之后,仍有機會”。看著昔日與自己同在房企第一梯隊的對手碧桂園和恒大,前者整日保持危機感,小心駛船,后者的危機已經到來,提出現房銷售的自救策略。萬科的機會在哪兒?
盡管和這兩家比起來,萬科不算高歌猛進型,但這些年萬科在地產之外的動作也不少。有接近萬科的人士告訴AI財經社,現在有些業務還是不掙錢,公司正在做不同側重的調整。
01 “幸好不是老大”
自從2014年突然失去第一的寶座,萬科先后被綠地、恒大、碧桂園趕超。很多年來,作為行業“老大哥”卻不能做老大,外界總在試探萬科是否不甘心。
“萬科很慶幸,這幾年不是老大(規模),行業老大轉型比較難的。正好不是老大,給了萬科轉型發展的機會。”郁亮說,在黃金時代找到了“帕爾迪”(美國地產開發商),越上了千億,現在找到了“大和房建”(日本地產開發商)對標。“日本開發商在大縮表過程中,也可以成功,這給我們提供了非常大的信心,我們今天做的機會會比它更多。”
天下沒有做完的生意,只有沒做好的生意,這是郁亮堅信的。“常識告訴我們,減肥很難,減肥成功都要很多血淚史。整個縮表的過程,就是把金融紅利從房地產行業中去掉。”
2018至2019年,調控政策和融資政策持續收緊,房企現金流遭受壓力,整個行業不得不被動縮表。郁亮坦言“縮表的過程是很痛苦的”,不只是萬科痛苦,房價下降使購房者也受影響、房企業績下滑使投資者受影響,房企拿地減少更是使賣地的一方受影響。
今年以來,萬科“馳援”泰禾、接手藍光發展部分項目,還以換股形式100%收購了陽光城物業等。
外界質疑萬科,在大小房企頻繁爆雷的時候,自己卻在抄底。對此,郁亮表示,萬科只有投資團隊,沒有并購團隊。“市場有機會就做,沒機會就不做,萬科不是投行,不是要把人吃掉。”
早前,有消息稱萬科將參與接手恒大集團出售資產事宜,萬科總裁祝九勝曾承認,過往是和恒大有項目層面的合作,最近幾個月有接觸和探討,但目前沒有實質性的合作。
但郁亮表示,恒大事件很多人都在關注,萬科沒這個能力。“行業冬天來了,誰都冷,首先要保證自己的安全才能去救人。在我們能力范圍內,我們愿意去做對行業比較好的做法,但還沒有具體的設想。”
的確,房地產行業的冬天早就來了,這一點從土地市場可見端倪。從9月份開始,各大城市開啟第二批集中供地,包括萬科在內的多家房企不再積極搶收。
貝殼研究院分析認為,一方面是受房企拿地的節奏性策略影響,二批次拿地對于房企來說,較難以實現在年內轉換成銷售金額,繼而有效補充其年度業績,因此第二批次集中供地的市場關注度明顯低于首批次;另一方面,由于土拍市場的監管趨嚴,多數房企面臨較大的現金流壓力,在土地市場方面房企整體參與熱情不高。
“萬科自己有投資標準,達到標準的就拿。現在來看,投資標準有更高要求了,要特別好的項目才拿,萬科沒有停止拿地,只是要求標準高了。”郁亮說。
但當被問及標準是什么時,郁亮又跟媒體打起了太極拳,“這是商業機密,投資的標準無法公布,否則別人算好我的投資標準,我永遠拿不到地了。“
02 “賺小錢”是新活法
進入冬天的萬科,正等待在下一個春天里被需要。但春天和春天是不一樣的,新的春天要研究新“活法”。
做商業,做城市更新,賺些小錢這是郁亮想到的新“活法”。“只要能夠有點小錢賺,我們就滿意了。邏輯變化了,我們從賺大錢、快錢轉為賺慢錢和小錢。”
物業是不是小錢?
上半年,萬科物業實現營收103.8億元,和地產1671多億的營收規模比起來,實在不值一提。不過去年萬科物業就對標貝殼,更名為“萬物云”,打造平臺。
不過,萬物云CEO朱保全最近卻在憂慮,因為前兩年物業成為房企的香餑餑,老板們都說物業是開發商的未來,但今年地產行情式微,老板們又紛紛先把“未來”給賣掉換錢。“物業是不是房企的未來?”他也很疑惑。
郁亮曾說萬物云一定會上市,但具體時間不定。
今年初,郁亮就提出向制造業學習,向家電行業學習。因為房企現在的遭遇和當年家電企業類似。
據郁亮介紹,2012年左右,家電下鄉的政策逐步退坡,一大批家電企業倒下了,比如美菱、榮事達、新飛等,當時的產能全都變成了庫存。在這個過程中,也有美的、格力、海爾這樣的優秀企業脫穎而出。“當年美的的壓力也很大,據說砍掉了一半的產品品種,推掉了很多工業園,裁了不少員工,然后通過數字化,線下轉線上,品牌研發去提升。現在美的可以實現T+3的柔性交付體系,接到訂單第三天就能提供產品。美的等家電企業在經歷了縮表以后,仍然獲得了新的發展機會。”
郁亮說“過去行業留下個壞毛病,叫能用錢解決的都不是問題。到今天,錢本身就是問題”,房地產行業是一個典型的資金密集型行業,而制造業大多屬于技術密集型產業。因此從資金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靠近,或許是郁亮對接下來的期待。只不過,要完成這樣的轉變,萬科要走的路還有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