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突然“火爆”的植發生意,也將迎來自己的“植發第一股”。
遞交招股書不到半年后,11月23日晚,雍禾醫療集團有限公司通過了港交所聆訊,距離成為“植發第一股”僅一步之遙。
根據招股書,雍禾醫療從2018年至2020年的營收分別為9.34億元、12.2億元和16.4億元,凈利潤分別為0.54億元、0.36億元和1.63億元。同期的毛利率分別為75.2%、72.6%、74.6%,凈利率則分別僅為5.78%、2.95%、9.94%。截至2021年上半年,雍禾醫療的營收為10.53億元,凈利潤4044萬元。
在顏值經濟盛行之下,植發生意也開始與近年火熱的醫美概念掛鉤。不過,植發至今為止仍然是個“小眾”生意。雍禾醫療這類植發機構要面對的一個大問題就是:盡管不少人表示了對脫發的擔憂,但在昂貴的植發價格面前,更多人寧愿“禿著”也不愿意去植發。
市場滲透率不高、營銷投入巨大,仍然是雍禾醫療亟待解決的問題。
寧愿禿頭、也不植發?
越來越多“禿如其來”的消費群體,撐起了一個巨大的毛發醫療市場。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調查顯示,2020年中國脫發人口達到了2.51億人;其中男性為1.64億人,女性約為8860萬人。也就是說,平均6人當中就有1人脫發。
脫發也是毛發醫療中最主要的問題,有著龐大的治療需求。據統計,國內毛發醫療服務市場規模已經從2016年的78億元增加至2020年的184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23.9%。
但是,跟實際有脫發問題的人數相比,國內愿意接受植發醫療服務的人數卻相對較少。2020年,在國內進行的植發手術僅有51.6萬例;植發市場滲透率在2020年也僅為0.2%。
在民營植發機構當中,盡管雍禾醫療的市占率達到了10.5%,在國內植發市場中排名第一,但根據招股書,其進行了植發服務的患者人數近三年來累計為13萬人,相比于上億的脫發人群而言還少得不值一提。
既然植發市場規模如此之大,為何滲透率卻如此低?
據了解,在2016年,國內的植發手術價格整體上在1萬-2萬元之間;而到了2020年該價格已經上漲了2萬-3萬元。雍禾醫療招股書表示,從2018年至2020年,每位患者的平均開支為2.6萬元、2.78萬元和2.79萬元。
雖然脫發人群巨大,對于不少有著脫發困擾的人而言,其脫發程度似乎還不到需要植發的程度。并且,大多數面對這類問題的人為中年男士,花上萬元的費用來解決“頭頂問題”,對他們而言并沒有多大的消費動力。
況且,在不少人看來,植發手術也只是“拆東墻補西墻”,對擺脫脫發困擾沒有起到實質性的作用。一位曾經植過發的用戶也曾向《財經天下》周刊表示,做完植發手術后也不能完全保證頭上不“禿”,費用可能會白花,并且手術需要用自己的毛囊,因此也很難刺激用戶再去“二次消費”。
曾經爆紅的網劇《隱秘的角落》里,演員秦昊飾演的張東升掀起假發的那一幕,成為了經典。而“戴假發”,也是脫發人群們解決外表問題的一大選擇。
就在11月24日,女星鞠婧祎還宣布代言了一款假發品牌。此前,假發品牌龍頭企業瑞貝卡還曾官宣過范冰冰為其代言人。據阿里的網購調查數據顯示,有36.1%的90后購買過假發產品,包括假劉海、假發片、全頭假發套等。
雍禾醫療等植發機構,也在面臨假發企業對用戶的爭奪。
醫生資源有限
當代年輕人們,正面臨“脫發焦慮”。但實際上,這其中也有植發機構們無所不在的廣告助推。“上午植發,下午上班”等,是在地鐵、電梯里常見的廣告宣傳語,無時無刻地在提醒人們“治療脫發”。
高額的營銷費用支出,是目前醫美相關企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雍禾醫療也不例外。
為了獲客,雍禾醫療在營銷上投入巨大。從2018年-2020年,雍禾醫療的銷售費用在總營收中的占比一直維持在50%左右,這也意味著,其收入的近二分之一都花在了“宣傳”上面。
但在大力營銷的同時,植發機構的擴張速度卻是受限的,其中一大制約因素就是醫生的供給不足。
在植發治療當中,醫生資源尤為重要。上述接受植發治療的消費者曾表示,一臺手術至少需要1名醫生和4-5名醫護人員,時間至少需要花費7-8個小時。但與醫院相比,雍禾醫療這類機構的醫護資源始終有限。2020年底,雍禾醫療擁有229名醫生和920名護士。截至2021年6月底,雍禾醫療有246名注冊醫生及919名護士,相比于2020年底的數據,醫生僅增加了57名,護士則減少了1名。
雍禾醫療也在靠投資并購的方式擴大規模。2017年,雍禾醫療收購了倫敦品牌史云遜的中國內地業務,后者擁有超過60年提供毛發修復產品和服務的經驗。2021年,雍禾醫療還收購了美國知名植發醫療服務提供商顯赫植發在香港的業務。2021年,雍禾醫療收購的醫療機構在上半年為其帶來了75.4萬元的營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