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資料圖】
醫者白衣執甲,敬佑生命;而患者托付信任,以求痊愈。醫患因疾病相聚,卻往往不只是救治與被救治的關系。對患者而言,醫生有時是對日常照料施以援手的“臨時家人”,有時是讓自己重獲新生的英雄,有時則是相知相伴多年的密友……
2023年8月19日是第六個“中國醫師節”。在剛剛過去的一周,余杭區衛生健康局征集到不少醫患間的暖心故事。“杭州新聞”客戶端特精選部分故事,推出“醫患之間”系列報道,講述余杭區醫生與患者之間的溫暖故事,彰顯醫患間心手相依、共戰病魔的和諧畫卷,營造尊醫重衛的良好社會氛圍。
從余杭區第二人民醫院(以下簡稱“余杭二院”)到余杭區中泰街道南湖村之間的10公里路,余杭二院泌尿外科的阮磊每個月都要走一回。2020年開始,他養成了定期帶著換藥包、導尿管和消毒器材到南湖村“串門”的習慣,而他定期照看的對象,是一位有著高位截癱的慢性尿潴留患者。
故事得從一場高難度的結石手術說起。2014年,余杭二院接收了一位特殊的泌尿外科病人——43歲的朱大哥因巨大膀胱結石入院。由于此前因意外導致的高位截癱,他的腰部以下畸形,下半身臟器結構發生改變、移位,手術面臨較大難度。彼時阮磊已有10余年外科工作經驗,作為主刀醫師助手參與到手術中,協助完成膀胱切開取石及膀胱造瘺術。
阮磊日常工作
手術的完成只是朱大哥在泌尿外科就醫的起點。由于造瘺管必須定期更換,他在姐姐的幫助下長期前往余杭二院就醫。一來二去,阮磊漸漸與這位行動不便的病人熟絡起來。
2020年,疫情的到來對朱大哥的就醫造成了影響。就在朱大哥為此犯愁時,他接到了阮磊的電話。“沒想到這種緊要時刻,阮磊醫生能想起我。”回憶起那通電話,朱大哥不由感慨,“在電話里,他告訴我會定期上門給我換管子,讓我不用再奔波了。”
這通簡短的電話之后數日,阮磊就來到了朱大哥家。彼時朱大哥還住在簡陋的瓦房內,屋內都是老舊的家具和灶臺。看著朱大哥年邁的母親佝僂著背出門迎接,阮磊心中有些不是滋味:“進屋后,我看到了明顯更消瘦的朱大哥,那時我就想,我一定要多為他做點什么。”
消毒、沖洗膀胱、更換導尿管……從那時起,阮磊每個月都如約上門為朱大哥開展醫療服務。這樣一來,朱大哥原本來回奔波2小時的事情,如今10分鐘就完成。有時換完造瘺管,阮磊還會坐下來和朱大哥拉家常,談及朱大哥和他母親身體近況時,他都會給出適當的診療建議。即便是赴外地進修的半年里,阮磊也放心不下朱大哥,委托同事上門幫忙更換造瘺管。此外,每逢過年,他都會備些年貨給朱大哥一家送去。
阮磊與朱大哥
“雖然我們是患者和醫生的關系,但已經像朋友一樣了。”朱大哥說,“我常年臥床,行動不方便,和外人打交道也少。慢慢地,阮磊醫生就變成了我穩定的談心對象。從自己的身體情況到家里老人的身體情況,再到生活中的瑣事,我們幾乎無話不談。我很感激他,也很信任他。”
如今,阮磊的定期上門服務還在繼續。隨著余杭衛健系統“舒心就醫工程”的持續推進,阮磊的上門醫療服務也在提檔升級。“這兩年余杭二院推出了多學科聯合上門服務機制,在朱大哥有多種需求的時候,其他科室的醫生也會和我一起上門,更好地解決朱大哥的燃眉之急。”阮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