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晚間,TCL中環(002129)披露了2023年半年報,今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49億元,同比增長%,凈利潤億元,同比增長%,扣非凈利潤億元,同比增長%,基本每股收益元。
分板塊來看,在光伏材料業務方面,上半年,TCL中環G12優勢產能規模持續提升,高功率、高效率產品有效降低光伏發電LCOE,產品生命周期內發電優勢明顯,G12產品應用于分布式項目比例快速提升,終端應用市場快速向G12尺寸切換。
(資料圖片)
今年上半年,TCL中環產銷規模同比提升56%。公司加速優勢產能擴產釋放,晶體環節,隨著寧夏中環六期項目產能投放,截至6月底,單晶總產能提升至165GW,硅片市占率全球第一,2023年末預計產能進一步提升至180GW;晶片環節,公司在天津和宜興的DW三期、DW四期相繼達產,進一步提升G12先進產能供應能力,優化產品結構,充分發揮公司G12戰略產品的規模優勢、成本優勢及市場優勢,擴大公司在光伏硅片市場的領先地位以及市場占有率。
TCL中環表示,通過一系列技術創新和工藝進步項目進一步提質降本增效,報告期內,持續推進硅料使用效率與成本、開爐成本、單位公斤出片數等方面的研發,進一步夯實公司的成本領先優勢。公司認為,伴隨大尺寸、N型、薄片化產品需求進一步提升,工業柔性制造優勢將持續凸顯。
今年以來,光伏企業紛紛啟動海外設廠。報告期內,TCL中環與Vision Industries Company簽署合作條款清單,擬共同成立合資公司并在沙特阿拉伯投資建設光伏晶體晶片工廠項目,打造沙特首條具有全球領先技術優勢的光伏產業鏈。
在光伏電池及組件業務板塊,TCL中環堅定“疊瓦+G12”雙平臺差異化技術與產品路線,實現了“G12+疊瓦”產品的全面迭代,并且充分發揮產業鏈協同優勢,持續降本增效,組件第三代線差異化制造方式和精益制造能力建設,成本優勢顯現,不斷擴大疊瓦核心差異化競爭力。
電池組件產能方面,目前,TCL中環江蘇地區G12高效疊瓦組件項目產能實現9GW;天津地區投建的G12高效疊瓦組件項目(一期)產能實現3GW,二期項目加速實施中。
同時,基于對于下一代差異化電池技術拓展的思考,TCL中環在江蘇地區建設完成自動化、智能化水平行業領先的年產能2GW G12電池工程示范線;廣州25GW太陽能電池工業智慧工廠加速投建,將公司G12大尺寸技術優勢導入N型TOPCon電池制造過程中,充分發揮產業協同優勢與差異化技術路徑,提升綜合競爭力。
關于上半年影響公司業績的主要因素,TCL中環談到,2023年上半年,光伏行業產業鏈價格快速下行,產業鏈競爭博弈劇烈,對市場環境及經營帶來諸多不確定性,對經營成果產生壓力;與此同時,公司始終堅持技術創新和工業制造方式轉型,持續提升柔性制造能力,深化產品技術和成本優勢,增強內生競爭力,高效運營,較應對產業鏈周期性波動壓力,保證公司盈利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競爭力,穿越周期。
具體來看,隨著先進產能持續釋放,G12和N型戰略產品供給占比提升,TCL中環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成本較市場優勢顯著;持續推動技術創新與制造方式變革也在較大程度上保障了公司盈利能力,其中,在晶體環節,優化用料結構,進一步降低單位產品硅料消耗率,單爐月產不斷突破;在晶片環節,通過細線化、薄片化工藝改善,提升A品率,同硅片厚度下公斤出片數顯著領先行業水平。
此外,隨著工業生產方式持續在公司各產業板塊的作業流程和作業場景的應用,報告期內,人均勞動生產率繼續大幅度提升、產品質量和一致性持續提升、原輔材料消耗進一步改善,工廠運營效率與成本持續優化;全球化商業布局也為公司帶來更多的創新驅動力和抗風險能力,提高了公司經營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TCL中環還計提了較大額度的資產減值準備,與半年報一同披露的另一份公告顯示,公司對合并報表范圍內各類資產進行了全面清查和減值測試,對截至今年6月30日存在減值跡象的相關資產計提相應的減值準備。經測試,公司計提減值合計億元。其中,存貨減值損失影響利潤總額-億元,合同資產減值損失影響利潤總額-367萬元。
資產減值損失與上半年光伏產業鏈價格整體大幅下跌關聯密切,而在這背后,又是由于行業產能大幅擴張、新玩家大量涌入所引發的。
記者注意到,在半年報中,TCL中環還就市場競爭風險進行了提示,公司稱,高成長、高預期性光伏產業吸引了大量資本涌入,新老玩家持續投資,各環節產能快速擴張,部分產品趨于同質化,市場競爭博弈激烈,產業格局面臨重塑。
具體而言,多晶硅料、單晶硅片、電池、組件階段性投資和達產周期形成的供需不平衡,造成部分產品周期性供應短缺或過剩,對市場環境及經營帶來不確定性。基于供應鏈安全、擴大出海口、應對貿易壁壘等目的,產業鏈各環節通過上下游延伸的方式,彌補自身短板,向“一體化”形態發展。
TCL中環表示,公司始終認為新能源光伏制造行業的未來發展仍將遵循經濟學的基本規律,對行業發展方向和自身發展路徑具有清晰的判斷和認知,始終堅持差異化的經營理念,保障G12先進產能優勢,不斷進行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制造方式、商業模式創新,提升產品的自主研發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穿越行業發展周期,持續提升市場競爭力。
(文章來源:證券時報·e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