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季焜:重點抓飼料糧產能提升,深化農業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李莎 北京報道
保障糧食安全事關國家安全和發展大局。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仍將保障糧食安全作為全年“三農”工作的底線任務之一,將抓緊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作為首要任務。我國糧食生產“十九連豐”,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去年我國糧食總量再度高位增產,達1.37萬億斤,創歷史新高,人均糧食占有量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已實現“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這樣的背景下,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在保障糧食安全方面與往年相比有哪些變化?實施新一輪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應如何把握?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應該從哪些方面著力?樹立大食物觀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如何?
針對以上問題,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了北京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名譽主任,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黃季焜。
黃季焜表示,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首要任務,在這一領域,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相關舉措重心不變,保持工作的連續性,在此基礎上也有一些新亮點,如提出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明確促進糧食生產增長的多項新措施,以及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樹立大食物觀等。
重點提升飼料糧產能
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即明確,實施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國內糧食生產,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不斷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近日在國新辦舉行的介紹今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新聞發布會明確,就國內而言,我國人口基數龐大,消費不斷升級,糧食需求仍在剛性增長;就國際而言,全球農產品貿易不確定性不穩定性明顯增強,端牢飯碗的壓力越來越大。糧食安全的警鐘要始終長鳴。
今年的糧食生產目標重點是穩住面積、主攻單產、力爭多增產,圍繞重點目標,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加力擴種大豆油料、發展現代農業設施等多項任務。其中關注度頗高的,是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即提出這一規劃,其后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近日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再度進行強調和部署,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實際上,2009年中央一號文件就曾提出要推進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2010年、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作進一步部署和落實。十余年之后,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再度提出糧食產量要邁上新的千億斤臺階。
對此,黃季焜表示,2007年我國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萬億斤,2015年超過1.3萬億斤,從2007到2015年,8年時間內我國糧食產量增加3120億斤,平均不到3年就可增加1千億斤糧食。但當糧食達到2015年的1.321萬億斤這個高臺階后,已遇到了增長瓶頸。如在2015年-2022年的7年間,雖然糧食生產都超過1.3萬億斤,但年均增長量僅逾70億斤,且增產頗為不易。照此速度估算,我國到2035年才能再新增1000億斤糧食產能,2022年-2035年糧食產量年均增長僅0.55%。
與此同時,我國糧食需求仍在不斷增長,雖然口糧需求已經下降,但飼料糧需求從現在到2035年年均增長速度將超1.5%,使得糧食總需求年均增長接近1%,幾乎比生產增長高1倍。因而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不但意義重大,而且非常必要。
黃季焜提醒,我國未來糧食需求增長的不是口糧,而是飼料糧,所以在糧食產能提升方面,要重點抓飼料糧,即玉米和大豆生產。
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
糧食產能的提升需要多方面綜合發力。黃季焜表示,要提升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首先要保住現有產能,使現在的水土資源生產能力不下降。在此基礎上,要抓住耕地和種子這兩個要害。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有相關部署,如在耕地方面,通過提高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標準和投入力度,進一步提升耕地生產能力;在種子方面,要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種產業化步伐,實施玉米單產提升工程,深入推進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
黃季焜表示,科技進步是突破資源和市場對我國農業雙重制約的根本出路,要通過深化種業等科技創新體系的體制機制改革,提升我國農業科技創新能力。
科技興農,良種先行,而生物育種是種業創新的核心所在。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快實施農業生物育種重大科技項目,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又進一步提出,要加快實施農業生物育種重大科技項目,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種產業化步伐,有序擴大試點范圍,規范種植管理。加快生物育種產業化步伐的說法首次在中央一號文件中出現,具有一定的風向標意義。
黃季焜表示,從“有序推進”,到“加快步伐”,說法的改變,背后是生物育種產業化從制定政策和有序推動,走向加快實施。從在內蒙古、云南等個別地區進行試點示范,到推廣試點范圍,甚至可能在主產區展開試點示范。預計在不久的將來,生物育種產業化有望真正實現。
首次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的還有“開展噸糧田創建”,噸糧田即每畝年產1000公斤糧食的農田。前述新聞發布會明確,要推動南方省份發展多熟制糧食生產,實施大豆玉米單產提升工程,因為大豆玉米單產現在比較低,開展噸糧田創建是確保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的重要舉措。
實際上,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黃淮海地區就曾創建過噸糧田,通過小麥適期晚播和玉米適期晚收提高農田年總產量。近年來部分地區相關實踐更進一步,如山東在共同推進現代農業強省建設方案(2021-2025年)中明確,整建制建設100個噸糧鎮、30個噸糧縣,支持德州市創建噸半糧市。
黃季焜表示,目前已有的噸糧田實踐基本為試點示范或小規模種植,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創建噸糧田,意味著噸糧田創建將從點到線到面發展,將推廣至更多地區。噸糧田的創建和推廣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綜合前述提到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耕地生產能力,實施玉米單產、油料產能提升工程,加快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步伐等各方面措施,從土壤到技術全面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建立與大食物觀相適應的政策支持體系
隨著我國居民收入增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糧食消費有所下降,而其他品類的消費與日俱增。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從2013年到2021年,我國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從148.7公斤下降到144.6公斤,與之相對,居民蔬菜及食用菌、肉類、禽類、水產品、蛋類、奶類、干鮮瓜果類等食物品類的人均消費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如肉類和蛋類分別從25.6公斤和8.2公斤,增加至32.9公斤和13.2公斤。
面對居民食物消費變化和我國農業生產實際,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在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一項中,提出要樹立大食物觀,面向整個國土資源,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滿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對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構建更加重視,將其單列為一項,并作了更進一步的部署。明確要樹立大食物觀,加快構建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植物動物微生物并舉的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分領域制定實施方案。
黃季焜表示,文件中提到的大食物觀,指的是適合中國國情,順應食物生產和消費系統轉型需要的食物觀。
從現實來看,我國是人口大國,必須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而人多耕地少又是我國必須面對的問題,農區耕地農業已面臨與日俱增的資源環境退化壓力;從需求來看,我國居民食物消費已進入吃得更好、吃得更營養健康的發展階段;從資源稟賦來看,我國幅員遼闊,陸地和海域寬廣,能夠為國民生產更多樣豐富的食物。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樹立大食物觀,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
黃季焜表示,大食物觀理念下的多元化食物生產系統即包括農區、草地、林地、江河湖海和微生物與人造食物在內的五大食物生產系統。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要樹立大農業觀、大比較優勢觀和大食物消費觀。在實踐中,必須建立與大食物觀理念相適應的政策支持體系。但我國目前以農區耕地為主的農業政策支持體系難以支撐未來大農業格局下的五大食物生產系統的生產。
黃季焜認為,中國食物系統轉型正在進入大食物觀發展新階段,必須建立與整個大食物觀以及五大食物生產系統相適應的制度、政策和投資等創新體系,特別是科技領域的制度、政策和投資等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