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美國《華爾街日報》11月15日文章,原題:要與中國競爭,印度或許有必要向中國開放 印度在一些問題上與中國意見不一致,尤其是涉及兩國邊界的問題。但這個南亞國家可能逐漸意識到,印度想成為一個電子制造業中心,可能需要“有時是敵對的”鄰國的支持。
本月早些時候,印度智庫國家應用經濟研究委員會為行業機構印度工業聯合會編寫的報告建議,如果印度想達成國家的遠大目標,即到2026年3月建立起一個3000億美元的產業,就應放寬允許中國投資的規定。
印度有關部門2020年規定,來自與印度有陸地邊界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必須事先得到政府批準。過去一年來,印度還以逃稅為由打擊中國智能手機制造商。但印度行業機構收到的最新建議凸顯了中國在全球供應鏈的重要性。
過去20年,電子制造商在中國建立了強勁的供應鏈。規模化生產電子元件的專業技術和能力可能很難被印度本土制造商復制,特別是印度仍受到資源限制。印度從事大規模電子元件制造的大型企業很少。數據顯示,印度智能手機生態系統中本地采購的元器件約占14%-15%,其余都是進口,其中約4/5進口自中國。
誠然,過去幾年印度取得巨大進步。隨著中美關系冷淡,以及疫情暴露集中供應鏈的風險,印度找到成功的方法,不僅有政府激勵措施,還有廉價勞動力供應,大量英語人才和龐大的國內市場。但印度在大規模生產高價值部件方面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科技市場研究機構IDC分析師辛格認為,印度須利用中國的原始設計制造商,快速推進印度成為全球“端到端”制造中心。研究機構Canalys分析師查拉西亞說,印度還應鼓勵來自不同市場供應鏈生態系統中的其他國家參與者,促進投資多樣化。印度《經濟時報》援引消息人士的話報道說,政府可能會允許中企進入高科技電子行業,前提是他們與當地公司合作在印設廠。
如果印度想與中國和越南競爭,一個健全的零部件生態系統將是電子制造業的核心。與中國的地緣政治緊張可能會阻礙印度成為一支全球電子制造業勁旅。目前印度電子制造業仍以手機組裝為主。這可能是一個值得權衡的選擇。(作者梅加·曼達維亞,喬恒譯)